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23~64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分别给于不同的刺激强度(100、200、300、400和500V)、刺激频率(100、200、500和1000Hz)和脉冲数(2、3、4、5和6个)时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不同刺激参数对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①刺激强度≥300V,刺激频率≥500Hz以及脉冲数≥3个时的MEPs记录成功率为100%。②刺激频率和脉冲数可显著影响MEPs的波幅(P值均〈0.01),以刺激频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刺激强度对MEPs波幅的影响不显著。刺激频率可显著影响MEPs的潜伏期(P〈0.001);刺激强度和脉冲数对MEPs潜伏期的影响不显著。③随刺激频率的增高,MEPs波幅呈显著增高趋势,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脉冲数5和6个时记录的MEPs波幅最高;不同刺激强度记录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最佳刺激参数为刺激强度300V,刺激频率1000Hz,脉冲数6个。结论:刺激频率是影响MEPs波幅的最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可显著提高MEPs的波幅。  相似文献   
92.
背景:细胞在生物支架上的生长行为受到支架表面形貌、润湿性、孔径及孔隙率等多种因素影响。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在不同孔径丝素蛋白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制备大孔径50~60 µm、小孔径10~   20 µm两种多孔丝素材料。选用许旺细胞永生化细胞R3 [33-10ras3]为种子细胞,当细胞在培养瓶底形成致密单层时即可消化细胞并进行接种实验,将许旺细胞悬液种于不同形貌的多孔丝素材料表面。复合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许旺细胞的生长形态及增殖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不同孔径丝素材料的表面可见许旺细胞生长情况不一。在10~20 µm孔径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低,细胞表现为特异的双极性形态,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细胞与细胞之间或平行排列,或首尾相连成细胞链;在50~ 60 µm孔径丝素材料支架上,细胞浓度较高,细胞多为球形,单个分散在多孔支架表面,或呈现成团成串葡萄样聚集在孔的底部,未延展成双极性形态,只有极少量生长在孔与孔之间嵴上的细胞呈双极样。说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的孔径对许旺细胞的黏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许旺细胞更适合生长在孔径略大于胞体直径的支架材料上。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应用氨甲环酸(TA)减少术后出血、输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纳入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连续TA组、分次TA组和对照组)。连续TA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TA 30 mg·kg-1 继以16 mg·kg-1·h-1维持至术毕,预充液中予TA 2 mg·kg-1;分次TA组: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开始时、体外循环结束后3个时段每次予TA 30 mg·kg-1;对照组予生理盐水替代,给药方法和容量同连续TA组。观察并记录术后出血量、异体血制品使用情况、心脏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观察术前、体外循环中、术后6和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前、手术即刻、术后6、12和24 h的血IL-8、CRP和WBC计数水平。结果 120例患儿入组,连续TA组、分次TA组和对照组各40例。3组患儿术前基线资料具可比性。①术后出血量:连续TA和分次TA组术后6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D-二聚体水平:3组从体外循环开始至术后24 h均呈持续升高趋势,连续TA和分次TA组体外循环中、术后6和24 h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连续TA和分次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L-8水平:3组在术后即刻、12 h均呈持续升高趋势,连续TA和分次TA组术后24 h均出现下降趋势,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3组在术后12 h均显著升高,术后24 h对照组较连续TA和分次TA组显著升高(P<0.01);WBC计数:3组术后12、24 h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体重<10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连续TA和分次TA给药均可有效抑制纤溶反应,显著减少术后6 h出血量,并有明显的抑制炎性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94.
<正>大部分婴幼儿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进行,但全麻药在产生麻醉效果的同时,也产生明显的非麻醉作用,可能主要对发育期大脑可能有神经毒性作用[1-2]。对于全麻药麻醉作用的机制,至今还不甚清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全麻药通过兴奋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或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而发挥全麻作用。由于GABA受体、NMDA受体介导的生理过程在哺乳动物大脑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5.
目的 采用在体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成年大鼠单个初级体感皮质(S1)神经元,比较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麻醉下神经元的自发膜电位活动.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或乌拉坦进行麻醉,按麻醉注射药物不同分为戊巴比妥麻醉组和乌拉坦麻醉组(每组10只),将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待麻醉稳定后进行在体穿孔膜片钳记录. 结果 实验在戊巴比妥钠组和乌拉坦麻醉组中各记录了27个S1神经元.结果显示:戊巴比妥麻醉组和乌拉坦麻醉组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84±4)mV比(-82±4)mV,P>0.05]、动作电位发放频率[(0.28±0.28) Hz比(0.33±0.34) Hz,P>0.05]和动作电位幅度[(58±10) mV比(63±8) mV,P>0.05]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种麻醉药物作用下,神经元的自发膜电位变化模式完全不同,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只包括短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膜电位的累计分布呈单峰,而乌拉坦麻醉下呈现去极化(UP)和超极化(DOWN)交替出现的膜电位振荡,且膜电位的累计分布呈明显的双峰. 结论 在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作用下,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96.
目的:评价抗纤溶药物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在儿科先心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57例实施先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术患儿抗纤溶药物的应用情况。其中2007年7~12月间为抑肽酶(aprotinin)治疗组(AP组n=265);2008年2~7月为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治疗组(TA组n=292)。全部患儿按手术复杂程度分为:复杂先心手术组(n=156,其中AP组n=79,TA组n=77);简单先心手术组(n=401,其中AP组n=186,TA组n=215)。简单先心手术组按体质量又分为〈10kg组(其中AP组n=129,TA组n=134)和〉10kg组(其中AP组n=57,TA组n=81)。抗纤溶药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例数比例、血制品用量;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抑肽酶的止血效果在复杂先心手术组中表现较显著,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比氨甲环酸组减少21%[分别为9.6(7.5~17.5)mL/kg和12.1(6.2~17)mL/kg](P〈0.05)。而在简单先心手术组中,体质量〈10kg组术后出血量较体质量〉10kg组明显增多,但2种药物止血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在各手术组内,抑肽酶治疗组和氨甲环酸治疗组间在输血例数比例、输血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各手术组内,抑肽酶治疗组和氨甲环酸治疗组间在术后气管拔管时间、肾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并发症I、CU滞留时间及住院病死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简单先心手术组中,体质量〉10kg患儿在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例数比例、输血量方面均较其余各组显著减少。结论:抑肽酶在减少小儿复杂先心术后出血方面优于氨甲环酸。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观察异体内皮细胞输注对脓毒症猪血流动力学、乳酸、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初步探讨内皮细胞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为将来构建体外内皮细胞生物反应器提供依据.方法 15头家猪随机分为对照组(5头)、激素组(5头)和激素+内皮细胞组(5头)(简称激内组).均静滴内毒素制造脓毒症模型后,对照组不予处理,激素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简称甲强龙)250 mg静滴,激素+内皮细胞组静滴甲强龙250 mg后给予动脉注入108数量级的内皮细胞.观察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激素组和激内组的MAP回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激素组:P=0.004;激内组:P=0.000);激内组的肺血管阻力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5),而激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346);激内组的WBC回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和激素组(P=0.000);激素组和激内组的AST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激素组:P=0.008;激内组:P=0.005),而激素组和激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858);激内组的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1),激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158).结论 异体内皮细胞联合激素干预猪脓毒症模型可以更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延缓脏器功能衰竭、调节炎症水平,提示未来构建内皮细胞生物反应器治疗脓毒症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9.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是一种简便、实用、费用低廉的血液保护方法,适合各级医院在外科手术中开展,有望在节约临床用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对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正在不断深入,其中对于凝血功能的影响足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0.
麻醉状态下氟马西尼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七氟醚麻醉下氟马西尼对患者麻醉深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20例ASA Ⅰ或Ⅱ级患者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当麻醉初期BIS(47±3)时静注氟马西尼0.01 mg/kg,记录给药(氟马西尼)前及给药后2、4、6、8、10、15、20 min 7个时点的SBP、DBP、MAP、HR、SpO_2及BIS值.结果 各时点的SBP、DBP、MAP、HR、SpO_2及BI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马西尼对七氟醚麻醉下患者的镇静程度无明显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