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3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外翻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外翻术后再手术的23例患者完整资料,男 3例,女20例;年龄28~85岁,平均63.1岁。再手术时间为初次手术后6~96个月,平均27.6个月。分析23例患者外翻术后再手术原因,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所示选择再手术方式。结果 23例外翻患者术后再手术原因包括:复发5例,内翻2例,转移性跖痛5例,内固定松动7例,内固定断裂4例。再手术方式包括:跖楔关节融合(3例),基底截骨再次行Akin截骨(1例),基底截骨加跖趾关节融合(1例),跖趾关节融合(2例),改良Weil截骨(5例),去除内固定(11例)。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5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从初次术后(65.3±7.5)分改善到再次术后(89.2±8.9)分;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3%(21/23)。结论外翻术后再手术原因较多,包括复发、内翻、转移性跖痛、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再手术时需仔细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应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椎终板曲率的方法。方法 募集8名正常男性健康志愿者,摄颈椎CT片(包括C2下终板至C7上终板)。将图像导入Mimics 10.0软件,进行各节段分离重建。处理后的图像导入NX Imageware 13.2软件,分离C2下终板至C7上终板共10个终板,测量终板左右径、前后径。在每一个终板上对称取“左、中、右、前、中、后”六条曲线,每条曲线上选取15个能充分反映曲线整体的点进行曲率测量。比较同一终板内不同点间、不同曲线间、不同终板间及不同个体同一终板间的曲率差异,分析曲率与终板深度及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从C2下终板至C6下终板,同一终板内各点间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7上终板各点间曲率变化不明显。前、中、后及左、中、右三条曲线间的比较,大部分终板(92.5%及96.3%)的总体曲率分布无明显差异;同一个体不同终板间比较,总体曲率分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C5下终板外,不同个体间同一终板曲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板的曲率变化与其几何大小无相关性。结论 应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颈椎终板解剖学测量具有可行性,颈椎终板曲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椎体融合器的设计应考虑颈椎终板曲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初步探讨3D打印金属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重建胫骨平台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在尸体标本上进行内侧胫骨平台骨缺损造模(AORI Ⅱ型),作为垫块组,另一侧膝关节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双侧膝关节经CT扫描后利用Mimic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重建骨缺损模型并设计金属垫块,在SolidWorks软件中与胫骨和胫骨平台模块进行装配。通过模拟人体行走时的受力情况,在胫骨平台上施加2 000 N的纵向应力,绘制Mises应力云图和Logarithmic应变云图,分析两组模型的胫骨平台上的应力分布;在三维模型的各模块上选择2个观察点,通过分析其受力前后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移和转角,计算各部分组件的位移和旋转,从而探讨其初始稳定性。结果 垫块组的胫骨平台承力区域较对照组小,应力增大,并且应力变化没有对照组平缓。其中,垫块组胫骨平台上、下表面应力集中区域的应力代表值约为0.65和0.75 MPa;对照组则为0.71和0.95 MPa。两组应力较大值的集中区域相同。垫块组中胫骨和胫骨平台在3个方向的位移均略小于对照组;垫块组的胫骨平台和胫骨的内/外翻角度稍大,而前/后倾及内外旋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模型中3D金属块本身的位移和旋转角度均非常小,且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3D打印金属垫块对于TKA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应用Cage与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Cage和Cage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治疗效果;探讨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提高术后疗效与融合率的方法。方法:5年内随访到202例共243个节段(L2-S1)PLIF手术患者,单个节段手术单独用Cage110例,联合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50例;双节段单独使用Cage18例,联合使用椎弓根螺钉23例;3节段1例,使用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采用后侧入路斜向置入单枚长Cage,其中圆柱形螺纹Cage100枚,接触式Cage90枚,楔形53枚。术后平均随访2.8年(6月-4.5年),并行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效果评价,包括X线片和薄层CT扫描;用ODI作术前/后的临床评价。结果:融合率术后6月90.1%(219)、12月93.0%(226)、24月95.1%(231);临床症状缓解率术后3月91.6%(185例),6月以上95.0%(192例);术后并发症:一过性足下垂和伸拇乏力30例;Cage后滑出3例(1.2%);术后脑脊液漏5例(2.4%);术后下腰痛持续3月者10例;持续6月者3例,1年以上者1例;术后内植物下沉、假关节形成者1例。结论:应用PLIF腰椎体间置入Cage行融合术是满意而可靠的方法,2节段以上单独应用Cage可发生内植物滑出、椎体塌陷等并发症,Cage联合椎弓根螺钉可以有效防止融合器的松动和后湍出,尤其是多节段的后路减压融合术时。良好的手术技巧以及选择合适的Cage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患者男,28岁,腰部、左腹部酸胀痛8年,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异常3个月余.查体发现:T10棘突压痛明显,左侧胸背部局部隆起,质地中等、无压痛,左下肺叩诊为实音,呼吸音消失,躯干脐平面以下刺痛觉减弱,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髌阵挛、踝阵挛和巴氏征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左侧胸腔内巨大占位病灶,内部可见钙化灶,肿瘤侵犯T9.10椎体,压迫相应节段脊髓,心脏及纵隔明显右移.同位素全身骨扫描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初步诊断为左侧胸腔内巨大肿瘤.  相似文献   
86.
大鼠组织提取液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脑组织成份和其它组织提取液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全脑、灰质、白质、垂体、肌肉、肝脏等组织液,进行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观察并测定其ALP染色阳性率。以空白培养液作对照,观察大鼠各组织提取液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的作用。结果(1)各组织提取液对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后,其ALP染色阳性率以灰质和全脑组最高,其次是白质和肌肉组。(2)除肝脏组外其余各组织提取液对BMSC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刺激作用,以灰质最强,其它依次为肌肉、白质、全脑与血清组,肝脏组则显示对BMSC增殖有抑制作用。(3)肝脏组对BMSC具有分化抑制作用,其它各组均显示分化刺激作用,增加程度依次为灰质、全脑、白质、肌肉与血清。(4)灰质组的矿化结节形成率最高,其它依次为全脑、白质、肌肉与血清。结论大鼠脑组织中的灰质提取液能显著刺激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且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并且在二代以后的BMSC培养中,表现出最强的刺激增殖、向成骨细胞分化和体外矿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oD和Myf 5蛋白的表达变化 ,了解骨骼肌的再生状态。方法  2 0例不同时间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与 3例正常骨骼肌标本 ,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肌卫星细胞形态变化 ;抗MyoD和Myf 5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ABC法 ) ,统计阳性染色细胞核数。 结果 抗MyoD和Myf 5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人体骨骼肌失神经 1~ 2月时的肌卫星细胞中最多 ;3个月后急剧下降 ,并维持在一低水平 ;1年后几乎无表达。结论 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早期肌卫星细胞通过MyoD和 (或 )Myf 5途径激活、开始增殖分化并被耗竭  相似文献   
88.
腕掌侧切割伤的急诊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腕掌侧切割伤较为常见,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腱损伤,故早期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神经、肌腱间的粘连而影响手功能的恢复。我科自1995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此类病例28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血管、神经、肌腱,术后重视早期锻炼,经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9~52岁,平均25.3岁。致伤原因:刀割伤12例,玻璃割伤11例,电锯伤5例。左腕12例,右腕16例。其中伴单根桡动脉或尺动脉损伤22例,桡、尺动脉同时受伤4例。肌腱伤涉及指伸、屈肌腱,所有病例均在急诊接受了手术…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及病理研究,了解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MDB)结构与形态;观察国人上颈椎MRI,分析国人上颈椎MDB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年龄为70~85岁。尸体标本取俯卧位,逐层解剖上颈椎肌肉与筋膜,从寰枢椎间隙角度观察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与硬膜之间的结构。使用标准HE染色分析所得组织结构。由2位研究者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176例病例的颈椎中立位MRI资料。根据有无硬膜向后隆起和寰枢椎间条索状影,分为4型:1可同时观察到2种影像学表现;2可观察到硬膜向后隆起,但无条索状影;3无硬膜向后隆起,可见条索状影;4 2种影像学表现均未发现。结果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腹侧肌膜在近枢椎棘突处移行融合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向前下方延伸,通过寰枢椎后结构间隙广泛连接于硬膜后缘。该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2位研究者可有效区分4种MRI表现,分别观察到120例(68.2%)和127例(72.2%)患者寰枢椎间存在硬膜隆起,118例(67.0%)和115例(65.3%)患者寰枢椎间存在条索样影。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具有相关性(r=0.321,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与硬膜后方之间存在MDB结构,肌肉与局部硬膜通过MDB连接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颈椎MRI可有效观察寰枢椎之间MDB形态,上颈椎后方硬膜向后隆起可能与MDB的牵拉有关。  相似文献   
90.
跖筋膜炎牵拉疗法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跖筋膜炎是成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非手术治疗是本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施行跖筋膜松解等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可能产生很多并发症。所以手术治疗应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