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
2.
目的 :评估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TCCS)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患者66例,评估损伤后24h内、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时的ASIA评分和JOA评分,测量椎管最大狭窄程度(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及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了解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椎管狭窄程度、椎管狭窄节段数及术前ASIA评分与手术前后ASI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按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分为A(1周)、B(1~3周)、C(3周)3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估3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情况。结果:66例患者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ASI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MCC平均为(52.64±10.89)%,MSCC平均为(26.71±13.27)%;MSCC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及ASIA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术前ASIA评分与末次随访ASIA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MCC、椎管狭窄节段数、手术入路与JOA评分改善率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3组伤后不同时间手术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ASI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JOA评分及ASIA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A、B、C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8.4±6.7)%、(71.3±7.8)%、(63.2±9.1)%,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安全有效,术前ASIA评分、脊髓受压程度、患者年龄影响TCCS预后;尽早(1周内)行减压手术可能更有利于颈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及病理研究,了解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MDB)结构与形态;观察国人上颈椎MRI,分析国人上颈椎MDB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标本,男女各5例,年龄为70~85岁。尸体标本取俯卧位,逐层解剖上颈椎肌肉与筋膜,从寰枢椎间隙角度观察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与硬膜之间的结构。使用标准HE染色分析所得组织结构。由2位研究者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176例病例的颈椎中立位MRI资料。根据有无硬膜向后隆起和寰枢椎间条索状影,分为4型:1可同时观察到2种影像学表现;2可观察到硬膜向后隆起,但无条索状影;3无硬膜向后隆起,可见条索状影;4 2种影像学表现均未发现。结果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腹侧肌膜在近枢椎棘突处移行融合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向前下方延伸,通过寰枢椎后结构间隙广泛连接于硬膜后缘。该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2位研究者可有效区分4种MRI表现,分别观察到120例(68.2%)和127例(72.2%)患者寰枢椎间存在硬膜隆起,118例(67.0%)和115例(65.3%)患者寰枢椎间存在条索样影。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具有相关性(r=0.321,P0.05)。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与硬膜后方之间存在MDB结构,肌肉与局部硬膜通过MDB连接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颈椎MRI可有效观察寰枢椎之间MDB形态,上颈椎后方硬膜向后隆起可能与MDB的牵拉有关。  相似文献   
4.
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改良TLI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84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和椎体滑脱程度,X线片或CT扫描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0±38)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82)mL。截至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截至1年,84例患者中获随访79~EJ(94%)。术后3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JP〈0.05),但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腰椎滑脱完全复位34例(40%),余50例患者术后腰椎滑脱得到不同程度复位;术后1年,椎体滑脱程度改善率为84%。术后3个月及1年,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根据JOA评估标准,优59例、良20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为87%。57例(68%)患者术后3个月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79例(100%)患者术后1年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下沉等。结论改良TILF联合术中撑开复位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在颈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颈椎术后SSI患者18例(浅表切口感染7例,深部切口感染11例),以及性别、年龄、症状及手术方式相同的术后未感染患者47例。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3d检测并分析体温、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参数。绘制术后3d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各项参数曲线下面积(AUC);同时,使用约登指数分析各项参数的最佳临界值。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仅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较非感染患者出现显著减少(P=0.01)。术后3d,浅表切口感染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术后未感染患者出现明显下降(P=0.02);除此之外,仅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CRP及ESR值较未感染患者出现异常升高(P=0.00)。根据术后3d的ROC曲线,仅淋巴细胞总数(P=0.00)与CRP(P=0.01)对颈椎术后SSI具有诊断价值。相较于CRP(0.71),淋巴细胞总数的AUC值(0.97)明显较大。同时,淋巴细胞总数的约登指数(0.944;临界值1.31×109/L)也明显大于CRP(0.424;临界值14.7mg/L)。结论 :颈椎术后围手术期淋巴细胞总数的异常减少与颈椎术后SSI的产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后早期,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有助于早期诊断颈椎术后SSI,为预防及尽早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治疗颈椎术后SSI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通过分析专业马术骑手腰椎及髋关节影像学和表面肌电信息,了解马术骑手髋部和腰部慢性疾病发病率,探究骑手慢性疼痛的发病原因。方法 选取25名上海市马术运动管理中心马术骑手,按照病史分为慢性腰部疼痛组和慢性髋部疼痛组。同时选取12名无髋腰部疼痛普通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髋腰部相关病史资料和髋腰部X线、磁共振成像及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数据。结果 慢性腰痛者腰椎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骑手慢性髋关节疼痛相对较轻,但Harr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马术骑手腰部JOA评分与Pfirrmann分级明显相关。而髋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Harris评分与影像学参数无明显相关性。腹直肌、竖脊肌、股直肌、臀中肌和多裂肌在骑坐姿势的均方根振幅大于正常坐位(P<0.05)。结论 马术骑手的慢性腰部疼痛发病原因主要可能与软组织过度劳损和腰椎退变相关;腰-髋矢状位序列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可以反映马术骑手腰部僵硬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