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引起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相关疾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椎间盘髓核组织蛋白多糖减少、纤维环裂隙出现,导致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的裂口中突出,引起相应的免疫炎性反应,且同时脊髓和神经根受到突出髓核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Ⅱ型胶原(Col 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摘除的髓核组织标本20例,根据术前腰椎MR片Pfirrmann分级标准均分为轻度退变组和重度退变组。qRT-PCR和Western boltting检测两组髓核组织HMGB2、LEF-1、Col 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轻度退变组比较,重度退变组HMGB2 mRNA及蛋白、COL Ⅱ mRNA降低(P<0.05),LEF-1 mRNA升高(P<0.05)。HMGB2水平与Col Ⅱ水平呈正相关,与LEF-1水平呈负相关(P<0.05);LEF-1水平与Col Ⅱ水平呈负相关(P<0.05)。 结论HMGB2、LEF-1、Col Ⅱ在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3.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失稳患者的效果.[方法]下腰椎失稳患者30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病例.[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有效提高椎间骨融合率,达到小关节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且手术创伤小,内置物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96-1399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置入治疗肿瘤作为近距离照射疗法之一,近年来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脊柱是全身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目前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在脊柱肿瘤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由于脊柱解剖复杂,125I放射性粒子对脊柱肿瘤的治疗有别于在其他器官组织肿瘤中的治疗,本文就125I放射性粒子在脊椎肿瘤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收治的23例颈椎椎管狭窄程度<50%且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变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1个月,平均27.6个月,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手术前、术后6月JOA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8.16±2.18)、(12.48±3.46)、(13.25±2.06)分,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程度<50%且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可以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6例依次参加5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固定组、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后路Brooks钢丝固定组,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前屈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Brooks组差异无显著性(P=0.525),但两者不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P<0.05).后伸稳定性上,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差异无显著性(P=0.372),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P<0.05).侧屈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差异无显著性(P=0.216),且两者稳定性明显强于Brooks组.旋转稳定性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组优于新型上颈椎钩状钛板组,而后者又较Brooks组稳定性强(P<0.05).[结论]新型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强度,其对于寰枢椎的稳定性弱于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但明显强于Brooks,能够为寰枢椎不稳的病例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钩状钛板在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2月应用经颌下咽后入路手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患者13例,枢椎爆裂骨折4例(2例合并C2/3椎间盘破裂,2例合并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枢椎结核4例,枢椎肿瘤5例(2例良性肿瘤,3例转移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枢椎爆裂骨折、结核和良性肿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枢椎转移瘤患者病变处理后采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骨水泥充填重建。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20min;手术出血量200~1250ml,平均38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2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损伤症状,予对症治疗后1周时好转,1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进行植骨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植骨均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经颌下咽后入路治疗枢椎椎体疾患时应用钩状钛板螺钉内固定能在完成病灶处理时一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动态检测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的MTB-DNA的IS6110基因的含量,评估术前短期化疗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方法根据IS6110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硫化修饰引物,结合高效保真聚合酶建立的巢式PCR,动态检测25例术前短期化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4天外周血MTB-DNA的IS6110基因的含量变化,对外周血扩增产物IS6110基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IS6110基因含量变化的两种趋势:(1)15例患者伴随术后结核病灶的清除,外周血中的结核杆菌IS6110基因的从术后1天就开始逐渐减少;(2)10例患者术后1天时外周血中结核杆菌IS6110基因有短暂回升,但与术前1天外周血中结核杆菌IS6110基因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术后持续抗痨治疗,结核杆菌IS6110基因含量在术后1~2周均减少,均未发生结核杆菌血行播散并发症。结论如果脊柱结核患者一般情况好,术前短期化痨后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行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脊髓、椎动脉和食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3例获4~45个月随访(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21例寰枢关节螺钉位置满意,17例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能使寰枢关节即刻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同时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L5/S1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7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或L5滑脱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8~51岁,半均34.5岁.均在腹腔镜下行L5/S1椎间盘切除及Depuy-Cougar前路块状碳素纤维融合器(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age,CFRP cage)植骨融合术.术后3个月时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通过X线片或CT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 70~14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60~300ml,平均90ml;住院时间7~10d,平均8d;1例出现术中髂内静脉出血,转为开放手术止血后完成手术;未发生其他大血管或神经等损伤及逆向射精等并发症.随访6~30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3个月时临床疗效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86%.22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4例6个月时融合;2例术后6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1~2mm,但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未出现内置物松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行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