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3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死亡率等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并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921例患者,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439例,内固定组48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科并发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R=0.51,95 %CI(0.31,0.84),P=0.008;RR=0.26,95%CI(0.11,0.61),P=0.002],术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17,95%CI(-79.65,-20.68),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RR=3.19,95%CI(0.48,5.91),P=0.020]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RR=2.99,95%CI(1.45,6.17),P=0.003]均较高.结论 与Gamma钉、DHS、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但显著缩短术后负重下床时间,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能显著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ABCB1基因过甲基化修饰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功能失调的影响。[方法]选取18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18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无菌条件下抽取患者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三代细胞实验。实验分三组:ONFH组(骨坏死患者的MSCs)、5′-氮杂胞苷组(ONFH组的细胞经5′-氮杂胞苷干预72 h)、正常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MSCs)。分别检测3组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提取全基因组DNA,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检测ABCB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NFH组MSCs增殖能力下降、ROS上升、MM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μmol/L 5′-氮杂胞苷干预培养后能明显促进ONFH的MSCs增殖能力,降低ROS,提高细胞内的MMP,并且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5′-氮杂胞苷组与ON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MSCs的ABCB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 5′-氮杂胞苷处理后甲基化程度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存在ABCB1基因过甲基化修饰,并导致其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34.
背景:脉冲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治疗骨不连及其他的骨科疾病已被证实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冲电磁场治疗骨折中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视。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50Hz、正弦波形、不同强度、不同作用时间脉冲电磁场干预下的增殖情况,以及其细胞周期变化,以寻求最佳干预窗口。设计:单一样本、区组设计,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材料:选用BALB/C小鼠20只,鼠龄4~5周,体质量18~22g,雌雄不拘,由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此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脉冲电磁场发生器(海军工程大学电机系设计与制造)。方法:实验于2005-02/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用贴壁筛选法筛选,对生长良好的第3代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给予50Hz、强度分别为4,3,2,1mT的正弦波形脉冲电磁场,2次/d,每次30min,间隔12h,以不加电磁场干预的干细胞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在照射第24,48,72h后采用MTT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表示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结果: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脉冲电磁场照射24,48h后各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脉冲电磁场照射72h后各干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其中以1mT强度照射最为明显(P<0.01)。脉冲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在检测的所有细胞样本中均未发现有DNA倍体异常的细胞(diploid:10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72h的强度为1,2,3,4mT的脉冲电磁场干预后PI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其中以1mT最为明显(P<0.01)。结论:50Hz、正弦波形、强度为1mT的脉冲电磁场照射72h能明显促进体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是最佳干预窗口。  相似文献   
35.
周传坤  黄仕龙  刘丰  高书涛  李潇  方煌 《骨科》2016,7(1):57-59
神经鞘瘤是常见的原发脊柱肿瘤之一,一般单发,多为良性,常呈“哑铃形”,发生在胸腰段且呈巨大“姜形”伴多发者较为罕见,国内鲜有报道。因其形状不规则,散在多发,位置较深,病情隐匿,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全切肿瘤及保护周围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12月,我科收治椎旁巨大伴多发神经鞘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背景: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骨折端的显露及固定均比较困难.目的:观察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9-76岁,平均47岁,按AO/OTA分型:C1型8例,C2型15例,C3型13例.结果与结论: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标准评分,优15例,良13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9.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口无一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2.5~4.5个月,平均3.5个月.固定后钢板未出现松动现象.结果显示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解削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显露范围广,固定牢靠,能有效防止骨折不愈合,可指导患者早期在CPM机上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背景:各种创伤引起的下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十分常见,常伴有严重的血运破坏和创面感染,患肢感染率高,不易愈合。目的:系统回顾关于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治疗的相关文献,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治疗的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23例患者治疗效果,探讨皮瓣移植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感染性下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适应症、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文章选取2004年8月至2011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治疗的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对23例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采用皮瓣移植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随访时间为4-15个月,平均7.3个月,观察临床效果。同时检索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治疗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23例下肢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性缺损患者伤口感染菌中革兰阳性菌占52.2%,革兰阴性菌占47.8%,多重耐药菌占43.5%,应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处理后,创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通过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均痊愈。结果显示,皮瓣移植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感染性下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急诊经单一外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6例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清创后经单一外侧入路腓骨接骨板内固定,胫骨有限内固定(必要时加用跨踝外固定支架),直接缝合或原位植皮闭合开放伤口,患肢石膏外固定.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患者(94.4%)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18个月(平均5.8个月),其中5例(13.9%)为延迟愈合;2例患者(5.6%)骨不连.术后14例患者(38.9%)原开放伤口出现皮肤坏死,其中2例(5.6%)发生伤口感染.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为80.6%.结论 急诊经单一外侧人路治疗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可有效复位并内固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血友病性关节炎(hemophiliac arthritis, HA)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的差异, 探讨HA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的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HA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例男性患者, 年龄(32.60±7.58)岁(范围22~45岁), 均为A型血友病且凝血因子Ⅷ抗体为阴性;选取同期因OA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5例男性患者, 年龄(75.67±5.09)岁(范围71~87岁)。获取术中截去的胫骨平台骨组织, 以MicroCT扫描评估两组胫骨平台标本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参数, HE和蕃红"O"固绿染色评估两组软骨下骨板(subchondral bone plate, SBP)和骨小梁组织结构变化,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染色评估软骨下骨破骨细胞分化水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和Osterix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软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