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9篇
  免费   1314篇
  国内免费   450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379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2167篇
内科学   1452篇
皮肤病学   176篇
神经病学   943篇
特种医学   500篇
外科学   1001篇
综合类   3039篇
预防医学   928篇
眼科学   51篇
药学   991篇
  62篇
中国医学   4722篇
肿瘤学   320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671篇
  2020年   499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473篇
  2016年   482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889篇
  2013年   1022篇
  2012年   1091篇
  2011年   1259篇
  2010年   1260篇
  2009年   1245篇
  2008年   1079篇
  2007年   1046篇
  2006年   930篇
  2005年   786篇
  2004年   648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益胃汤加味对改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rgren's syndrome,pSS)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患者疲劳症状及免疫学指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治疗组给予益胃汤加味方,每日1剂,2次/d;对照组给予硫酸羟氯喹200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疲劳症状积分、疲劳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与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Z=3. 712,P0. 05);治疗组中医疲劳积分与疲劳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gG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 05),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类风湿因子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下降。治疗组不良反应率1. 75%(1/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49%(13/51)。结论:与硫酸羟氯喹相比,益胃汤加味方治疗pSS,可明显改善患者疲劳及总体症状,两者均可降低血清IgG,益胃汤加味方组疗效较硫酸羟氯喹更明显。两组药物对pSS患者RF水平均无明显影响。长期用药,益胃汤加味方治疗pSS较硫酸羟氯喹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川贝母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发挥清热润肺时,治疗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扁桃体炎等,为3~15 g;化痰止咳时,治疗咳喘证、发热证、急性发作性咳嗽等,为5~12 g;散结消痈时,治疗肺痈、肺癌、乳腺癌等,为4.5~3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润肺常配伍瓜蒌、桔梗、桑白皮;化痰止咳常配伍甜杏仁、沙参、麦冬;散结消痈常配伍桔梗、冬瓜子、丹参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生脉散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标基因,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收集心房纤颤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到生脉散-心房纤颤靶基因交集,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将药物-疾病交集基因导入DAVID6.8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生脉散干预房颤的有效活性成分159个,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后获得206个共有靶点,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KT1,TP53,PRKACA,IL-1B,TNF,INS,PPAR,RXR,F2,CACAN1C,PKC等是生脉散治疗房颤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确定了175个条目(P0.05),其中生物过程主要心脏传导调节心率、动作电位时膜去极化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电压门控钙通道、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肾上腺素结合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包括钠、钾、钙通道复合物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100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cGMP/PKG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清素能突触,肾素分泌,钙信号通路等。结论: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及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为生脉散治疗心房纤颤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替代内膜剥脱术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超声检测技术的准确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D病变原因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文献报道70%~8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根据病变部位分为颅内和颅外段动脉病变.确定血管病变部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是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中文版(BMDC-NPTB-CR)的效度.方法对182名老年人进行测试,以MMSE为效标分析该量表的平行效度;并比较不同认知水平老年人的测试成绩.结果 BMDC-NPTB-CR与MMSE类同项目测验成绩相关系数r为0.17~0.72(P<0.05~P<0.001).认知正常、可疑痴呆及痴呆患者的量表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结论 BMDC-NPTB-CR是效度较好的标准化成套量表,BMDC-NPTB-CR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和区分效度适合我国临床和科研工作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包括对自身抗体的作用,抑制补体结合,阻止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调节巨噬细胞Fc受体,抑制致病性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调节分子等。该药不反应反应较少,主要有皮肤过敏反应、无菌性脑膜炎、血浆黏度增加和血栓形成以及肾功能损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