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椎间盘细胞基质合成能力以及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软骨调节素-1(ChM-1)表达的影响,为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生长因子。方法取4 例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而于本院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髓核和纤维环细胞培养及表型鉴定。取传代细胞继续培养1 周后,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0, 0.1 ng/ml, 1 ng/ml 和10 ng/ml),72 h 后收集细胞。采用Real-time RT-PCR 检测各组细胞中Aggrecan 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同时利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bFGF 对Ch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bFGF 可明显抑制人椎间盘细胞外基质成分Aggrecan 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P<0.05)。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均提示bFGF 可抑制ChM-1 的表达水平(P<0.05),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bFGF 在发挥分解代谢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潜在的促进血管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肥胖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肥胖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特点及疗效,并与非肥胖患者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04-09/2007-03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80例(80膝),均使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其中体质量指数<25.0 kg/m2者入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 kg/m2者入肥胖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各40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置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HS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54个月,平均36.7个月.2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HSS评分均高于置换前(P<0.05),最大伸直度低于置换前(P<0.05).肥胖组置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和HSS评分与非肥胖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非肥胖组只有1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而肥胖组中有4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合并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肥胖患者可以获得同非肥胖患者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围手术期应重视伤口处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生长棒撑开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随访时间;同时对影像学资料(包括侧弯数目、主弯Cobb角度、T2-5后凸、T5-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T1-12长度、T1-S1长度等)进行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23例(47.9%)患者出现了49例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脱钩15例次,螺钉拔出12例次,内固定棒断裂8例次,尾帽松动2例次,近端交界性后凸12例次。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2-12后凸≥40°、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0-L2后凸≥10°[OR 4.12,95%CI(1.20-14.14),P=0.025]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处理,以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c1例,Ⅱa4例,Ⅱb19例,Ⅱb21例,Ⅱc11例,Ⅱc35例,Ⅱd15例,Ⅲa5例,Ⅲb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VR和LIV+2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VR和LIV+2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肥胖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特点及疗效,并与非肥胖患者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2004-09/2007-03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80例(80膝),均使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其中体质量指数< 25.0 kg/m2者入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 kg/m2者入肥胖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各40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置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HS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54个月,平均36.7个月。2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HSS评分均高于置换前(P < 0.05),最大伸直度低于置换前(P<0.05)。肥胖组置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和HSS评分与非肥胖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非肥胖组只有1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而肥胖组中有4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合并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肥胖患者可以获得同非肥胖患者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围手术期应重视伤口处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正>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1])。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ADS的患病率达13%~30%,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更高~([2、3])。患者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但侧凸的弯型与患者临床症状间的联系仍不明确。脊柱的矢状面失平衡也  相似文献   
19.
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不稳是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和腰椎术后综合征的重要原因[1],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腰椎不稳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对腰椎不稳的不同定义和诊断标准与手术适应证密切相关.现就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近年来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以及矫形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椎弓根螺钉的广泛应用以及直接去旋转技术(direct vertebra rotation,DVR)的出现,AIS的矫形效果得到较大提高,但在如何识别并处理上胸弯方面仍存在争议。由于上胸弯的处理对术后双肩平衡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影响较大,笔者将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