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IL-17A基因多态性与某些亚型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目的:探讨IL-17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胃癌组织、相应癌旁非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株的IL-17A表达。以不同浓度重组人IL-17A处理胃癌细胞株SGC7901,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real-time RT-PCR检测细胞中的IL-6、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IL-17A阳性细胞数较相应癌旁非癌组织显著增多(P0.05),且主要表达于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胃癌细胞株中无表达。重组人IL-17A可刺激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H_2O_2诱导的细胞凋亡,并上调其IL-6、MMP-13 mRNA表达。结论:IL-17A可直接或通过诱导炎症信号通路分子间接促进胃癌进展。  相似文献   
22.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3.
Xiao P  Xue L  Che LH  Wu HX  Qiao H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9):596-599
目的探讨膜型/可溶型MHCI类链相关分子A(MICA)及其受体NKG2D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膜型MICA(mMICA)在43例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病例中的16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KG2D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可溶型MICA(sMICA)的水平。结果骨肉瘤细胞广泛表达mMICA(37/43),外周血淋巴细胞NKG2D的表达普遍下降,两者的表达水平均与骨肉瘤的分化呈正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检测16例骨肉瘤患者血清中sMICA含量,其中5例升高,且与骨肉瘤的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1)骨肉瘤细胞表达mMICA,外周血淋巴细胞NKG2D的表达以及血清中sMICA的含量与骨肉瘤的分化及临床分期相关,因此可望作为骨肉瘤病理诊断和估计预后的生物学指标。(2)MICA-NKG2D介导的免疫监视障碍可能促进了骨肉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25岁。双侧睾丸肿大半年余,伴咳嗽、咳痰和发热于2005年3月入院。体检:双侧睾丸上极均触及无痛性硬肿物,大小分别约1.5cm×1.5cm和0.5cm×0.2cm,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既往无睾丸外伤史,无体态及毛发的改变。无明显内分泌疾病症状和体征。手术切除双侧睾丸肿物,病理检查:两块肿物组织境界清楚,直径分别约1.5cm和0.5cm。切面为黄白色带有分散的钙化点,切开时有沙砾感.未见包膜的浸润.也无出血和坏死灶。镜下观察:肿瘤内钙化十分显著,瘤细胞排列呈小梁状、小管状和实体性区域,呈巢状分布(图1)。间质部分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部分为纤维性间质,伴有形状不规则的钙化灶(图2)。瘤细胞胞体和细胞核均较大,可见明显的核仁和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质内可见不规则的深红染小体样结构。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问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包膜和血管浸润.也未见Reinke结晶和脂褐素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瘤细胞S-100蛋白和α-抑制素弥漫强阳性(图3,4),波形蛋白阳性。但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细胞角蛋白(CK)、甲胎蛋白(AFP)、Ki-67阴性。  相似文献   
25.
胎儿心室肌致密化不全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5岁。因停经20周,B超发现胎儿心律异常1d于2006年6月20日入院。临床诊断为胎儿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既往体健,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体检:患者生命体征止常,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胎儿心率240~250次/min(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min),心律尚齐;胎儿心脏B超:四腔切面可显示左、右心房、心窒比例基本对称,二尖瓣及三尖瓣可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估CT纹理特征术前鉴别表现为亚实性肺结节的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腺癌(IA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胸部CT表现为亚实性肺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IA或IAC的100例患者,包括43例MIA和57例IAC。选择4个CT主观征象(密度、大小、分叶、形态)构建诊断MIA与IAC的CT主观征象模型。提取896个CT纹理特征,并构建CT纹理特征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纹理特征模型、CT主观征象模型鉴别诊断MIA和IAC的效能。结果 CT主观征象中,亚实性结节的密度和大小的一致性非常好,选择密度征象[优势比=8.177,95%CI(1.142,58.575)]为CT主观征象模型的独立预测因子;于896个纹理特征中,选择4个纹理特征构建模型。训练集中纹理特征模型诊断MIA与IAC的敏感度为0.85(33/39),特异度为0.90(28/31),AUC为0.94[95%CI(0.88,0.99)];验证集中纹理特征模型的敏感度为0.89(16/18),特异度为1.00(12/12),AUC为0.97[95%CI(0.92,1.00)]。结论 CT纹理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鉴别诊断表现为亚实性肺结节的MIA和IAC的效能。  相似文献   
27.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7岁,头痛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MRI显示幕上中线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松果体区,突入第三脑室,无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和实体片状区域构成,乳头状结构含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周围包绕数层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均富嗜酸性胞质,界限清楚;实体片状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可见围血管"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脑实质。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术后未予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鲜见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乳头状肿瘤相似,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困难。临床应提高对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PTEN与m TOR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4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食管组织中PTEN和m TOR表达,分析其与常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EN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3.9%,癌旁组织为67.6%,而正常组织为93.2%,食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TOR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5.8%,癌旁组织为35.1%,而正常组织为3.4%,食管癌组织中m TOR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的表达与m TOR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5)。m TOR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与PTEN的抑制,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PTEN低表达与m TOR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9.
研究表明,EB病毒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EB病毒相关性肿瘤的发生、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可能是一个关键的调节点。本文就EB病毒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归类到具有免疫表型的成熟(周围)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中[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骨髓常受累,侵犯眼眶者仅占1%[2].累及眼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更为罕见.现将以眼睑肿物为首发症状的1例MCL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