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大面积皮肤剥脱、会阴部损毁损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6岁,以"车祸致会阴部、左髋部疼痛、流血不止1 h"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GEMINI PS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初期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LINK公司的膝关节假体GEMINI PS行TKA治疗膝关节疾患28例(32膝),术前及术后应用膝关节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3周与术前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S评分:优24膝,良8膝,短期优良率100%.结论 GEMINIPS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并且能在术后短期内提升膝关节活动度,达到高屈曲状态.其手术效果取决于适应证的选择,假体的设计改良,成熟的手术技术以及良好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8-02诊治的4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首先经皮将斯氏针置入后关节面塌陷骨折块中,术者一只手牵引前足,另一只手握住Schanz钉推向足底方向,撬起塌陷的骨折块恢复跟骨Bohler角和关节面平整,再于腓骨后缘与跟腱连线中点作与跟腱平行的纵形切口置入钢板固定骨折。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6~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3±0.8)周。末次随访时跟骨Gissane角为(121±6)°,Bohler角为(29.4±4.1)°,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92±7)分,足踝功能Maryland评分为(90±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固定可靠、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且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4.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骨科矫形器械的发展,脊柱侧凸三维畸形通过手术一次性获得矫正成为可能。但在保证良好矫形的同时,如何实现更短节段的固定融合,以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功能,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除关系到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外,融合节段的选择,特别是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融合节段的选择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期邀请了部分专家对此进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与帮助。  相似文献   
35.
生长棒技术在早期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年龄较小的早期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于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能够有效的矫正脊柱畸形,还需要保持脊柱的生长能力。大部分患者早期都会尝试支具治疗,然而由于支具治疗的种种弊端及患儿大多数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导致支具治疗常难以奏效,一旦支具治疗失败,手术就成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标准的后路植骨融合术虽然能够很好的矫正畸形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不同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肩部失平衡情况进行观察,探讨避免肩部失平衡的融合节段选择方案.方法:对137例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及术后的肩部平衡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可能影响肩部平衡的因素(上胸椎侧凸情况、各个侧凸间相互平衡情况及主侧凸角度大小)将患者的Lenke分型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分析各因素及手术融合方式对肩部平衡产生的影响.结果:术前肩部失平衡的病例71例;其中显著肩部失平衡22例;重度肩部失平衡10例,均为Lenke 1型及Lenke 2型.这些患者均存在较大角度的上胸椎侧凸(非结构性或结构性).术后6例显著肩部失平衡.其中Lenke 1型第一类型1例,Lenke 2型第一类型1例,Lenke 2型第三类型4例,手术方式均为选择性融合.对Lenke 2型第二类型进行双侧凸融合,术后肩部失平衡改善.结论:术前肩部不平衡主要为Lenke 1型及Lenke 2型患者.上胸椎侧凸畸形对肩部平衡产生关键性影响.对Lenke 2型第二及第三类型不建议行选择性融合,对Lenke 2型第一类型进行选择性融合时应避免过度矫正.  相似文献   
37.
活化蛋白激酶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三条通路在骨肉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TM法检测48例骨肉瘤标本及25例成骨性良性肿瘤标本中ERK、JNK、P38蛋白的表达,并比较他们的差异。[结果]ERK、JNK、P38三种蛋白在骨肉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3.3%(40/48),72.9%(35/48)和85.4%(41/48),在成骨性良性肿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0%(4/25),12.0%(3/25)和20.0%(5/25),骨肉瘤组织中ERK、JNK、P38蛋白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明显高于成骨性良性肿瘤(P〈0.01)。[结论]MAPK中ERK、JNK、P38三条通路在骨肉瘤发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PK,可为临床骨肉瘤与良性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8.
4种不同后路枕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4种不同后路枕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择6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状态(NS)、枕寰枢失稳模型(DS)、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固定 纵棒固定(AF)、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 C3侧块螺钉 纵棒固定(BF)、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固定 C3椎板钩 纵棒固定(CF)、后路枕骨螺钉 C3椎板钩 C4椎板钩 纵棒固定(DF),共6种状态下,依次用KD-1型三维运动实验机进行测量相应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齿状突及横韧带切除后,枕颈部会严重失稳,即DS组运动范围(ROM)较NS组明显增大10-12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枕颈失稳后,AF组ROM明显比DS组减小13-16 %(P<0.05),与NS组仅相差5-6 %(P>0.05).3.BF组ROM比失稳减小17-19 %(P<0.05),更加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4.CF组ROM比DS组减小18-23 %(P<0.05),亦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5.DF组ROM比DS组减小19-23 %(P<0.05),也能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但椎板钩有滑动现象,相邻节段代偿运动加大.结论 枕颈融合固定时,C2椎体骨质良好者,单纯C2椎弓根固定已足够稳定;在颈椎有C2椎弓根固定再加上C3侧块螺钉或C3椎板钩时,固定更坚强可靠,但多牺牲了一个椎体的活动度;颈椎以C3椎板钩 C4椎板钩固定时,也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但有侧方滑动的趋势,同时固定的节段最长,邻近节段退变会加剧.  相似文献   
39.
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evine和Edwards的X线分型标准,Ⅱ型骨折9例,ⅡA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7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7~62岁,平均3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6d,平均4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头部重物砸伤6例,坠落伤、头面部撞击地面5例,颈椎过伸伤2例,其他原因2例。12例合并神经症状。20例采用了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后路融合固定术,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旦复位固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20例前路内固定和4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4例后路复位、植骨加钢丝固定者,术后颈椎旋转活动度减少50%~70%。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不影响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40.
脊髓型颈椎病退变椎间盘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 (CSM)中退变颈椎间盘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 CSM中颈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收集 2 5例手术治疗的 CSM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 ,取 5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 ,匀浆后取上清液 ,EL 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 IL- 1β、IL- 6、IL- 8、TNF- α的含量 ;随机取 8例 CSM患者的外周血作检测。 结果 :CSM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高于自身血清 (P<0 .0 5 ,P<0 .0 1) ,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P<0 .0 1)。结论 :局部慢性炎症参与颈椎间盘退变过程 ,IL - 1β、IL - 6、IL - 8、TNF-α水平的增高 ,使局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引起颈椎骨代谢异常 ;这可能是导致颈椎退变逐渐加重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