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177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小肠粘膜下层的制备及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猪小肠粘膜下层(SIS)的细胞相容性,探讨用SIS为生长载体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筑组织工程骨的可能性。方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猪小肠粘膜下层,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SIS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分别进行组织学、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经物理和化学处理的SIS纯度高,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BMSCs在SIS材料上生长、粘附、增殖,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论SIS的细胞相容性良好,不影响BMSCs的形态,对细胞生长和功能表达无抑制作用,可以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2.
体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骨科领域,目前,它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骨相关疾病。为指导其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并提高疗效,了解它对正常骨组织的影响和对骨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非常重要。现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文就体外震波对骨和骨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3.
韩培  蒋垚  陈旸  邵俊杰  张先龙 《上海医学》2004,27(5):327-330,i003
目的 研究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结合软骨下骨钻孔治疗犬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依照软骨缺损处理方法的不同将64侧股骨髁随机均分为4组:①结合组:软骨下骨钻孔 胶原海绵吸附rhBMP-2充填软骨缺损;②BMP组:胶原海绵吸附rhBMP-2充填软骨缺损;③钻孔组:单纯软骨下骨钻孔;④对照组:不作处理或单纯用胶原海绵填塞。术后2、4、8、12周取材观察其大体、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情况。结果 除对照组仅有纤维组织修复外,其余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修复,但结合组的修复在组织细胞形态、超微结构、Ⅱ型胶原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rhBMP-2结合软骨下骨钻孔能有效修复犬膝关节软骨的全层缺损,该技术可行,有望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4.
朱轶  邹剑  张长青  朱让腾 《中国骨伤》2007,20(10):625-626
过去对于肱骨髓内钉并发症的报道较多[1],但对其并发症产生原因研究却较少。为此,我们对2001年1月-2004年6月68例在我院使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并发症的初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产生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8岁(1856岁)。其中56例为外伤性肱骨骨折,12例为肱骨骨不连。外伤性肱骨骨折患者中,48例为闭合性骨折,其余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Ⅰ型5例,Ⅱ型2例,ⅢA型1例)。骨不连患者中,10例曾有手术史。4例外伤性骨折患者及1例骨不连患者存在桡神经麻痹。1·2手术指征手法复位不满意、多于两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4月12月急诊治疗的156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3例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63例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AO分型、软组织Gustilo分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例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固定支架组和非扩髓髓内钉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8个月(3~18个月)、5.3个月(2.12个月)。非扩髓髓内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明显优于单臂外固定支架组(P〈0.05);两组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畸形愈合少等优点。对于严重污染的创面及全身多发伤患者,外固定支架的临时固定是首选。  相似文献   
26.
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损伤,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从而影响骨折的治疗和关节功能的恢复。为预防OCS的发生,2002年5月-2005年6月,我们对收治的151例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冰袋冷敷预防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后OCS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中皮质骨胶原构筑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另一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于术后2、4、8、16、32周各处死9只动物取材,4只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固定段皮质骨胶原构筑的变化,5只用于骨干扭转生物力学性能的测定。结果SMC组在整个固定过程中,皮质骨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DCP组术后4周,胶原排列出现稀疏,局部有小吸收陷窝形成;术后8周时,胶原排列紊乱,且有多个吸收腔形成;术后16周时,胶原纤维出现中断;术后32周,骨质疏松化更加明显。术后2周时,两组肱骨骨断端尚未形成骨性连接,不能测得力学数据。术后4~32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扭转刚度明显优于D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468,P<0.05)。术后16周,SMC组骨折愈合部位的力学性能即接近正常,而DCP组术后16周扭转刚度即不再增加。结论SMC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对骨干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而且能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使骨的力学性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28.
王兵  康庆林 《中国骨伤》2007,20(9):599-600
目的:总结小儿手部爆炸伤的损伤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1994-2006年收治的108例小儿手部爆炸伤伤情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1例,女17例;年龄3~12岁,平均6.7岁。根据损伤特点分为3种类型:撕裂伤58例,离断伤35例和毁损伤15例。撕裂伤清创后予以原位缝合,离断伤清创后急诊再植,毁损伤清创后采取Ⅰ期修复或截肢(共5例)和延期修复(10例)2种方式。结果:58例撕裂伤伤口Ⅰ期愈合,35例离断伤中28例再植成活,15例毁损伤中10例经延期修复者术后感染机会明显降低。随访5个月~4年,撕裂伤组功能恢复最好,离断伤组功能恢复次于撕裂伤组,毁损伤组功能恢复最差。结论:小儿手部爆炸伤严重妨碍其肉体生长和心理发育,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预防此类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29.
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缓慢、全身情况较差等,使得手术治疗颇为棘手.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内固定治疗引起的创伤相对较小,但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但远期效果不如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文就内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其治疗中的若干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M 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9例累及桡骨颈部的M asonⅢ型骨折行A O微型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肘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和肌力情况,依照B roberg和M 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9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肘关节平均评分62分(35~86分),其中:优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为22%。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的M asonⅢ型骨折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如要获得较好的肘关节活动和早期康复,可考虑桡骨头切除,如需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应考虑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