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0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285篇
内科学   102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225篇
综合类   329篇
预防医学   146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152篇
  1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2005年我院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斌  夏永华  方子正 《安徽医药》2006,10(7):539-540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该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调查该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但使用有集中现象,用药金额2004年有所下降,目前最常用的是酮替芬、西替利嗪、羟嗪和氯雷他定等。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多研制开发出长效、安全、经济的抗组胺药,以满足患者需求。  相似文献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病例,其中单做CT检查84例,单做MRI检查14例,既做MRI检查对照24例进行分析。另又对某一时期内60岁以上(不管什么原因)做头颅CT检查患者,只有2例有痴呆,CT分型Ⅰ型47例,Ⅱ型13例,Ⅲ型为24例;同一时期头颅CT检查患者中,有SAE表现42例,无SAE表现42例;24例CT与MRI检查对照。MRI优于CT。结论 CT与MRI检查可以对SAE作出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1987年6月至1995年1月我院共治疗脊椎滑脱55例,其中17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占31%,临床表现为顽固的腰骶痛和下肢根性放射痛。手术复位、融合不稳定脊椎的同时,均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作者分析了本病的病因病理,认为诊断该病必须综合性检查分析,脊髓造影或CT检查有一定影像学诊断价值,治疗宜早行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阻塞性黄疸患者,40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11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44例,穿刺左叶胆管7例,并常规造影。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1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5.2ummol/L。结论超声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PTC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晚期癌痛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46—85岁,体重38—63kg,VASⅢ或Ⅳ级。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1ml)的1%利多卡因8ml,CT示所注药液有会师趋势或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左、右分别注入无水酒精20、15ml,再次CT观察酒精扩散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生活质量(QOL)评分评价镇痛效果。会师包绕腹主动脉的11例患者中8例(73%)镇痛效果满意至去世;另6例酒精在腹主动脉周围被转移的淋巴结分割呈斑点、斑片状,其中3例(50%)完全无痛。与腹腔丛阻滞(NCPB)前相比,NCPB后各时点的VAS评分下降,QOL评分升高(P〈0.01)。双针会师法腹腔丛阻滞可使所注无水酒精在腹腔丛恰当分布,对顽固性上腹部癌痛患者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陈宝 《中国骨伤》2008,21(10):797-798
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腰背部急慢性中重度疼痛,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对于这类患者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有效治疗,通常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通过胸椎椎弓根路径完成手术。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在CT引导经皮穿刺经胸椎椎弓旁途径共完成PVP、PKP手术15例19个椎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崔英 《护理研究》2007,21(10):2689-2689
便秘指大便次数1周〈3次,大便干硬且排便困难。据报道,儿童便秘的发生率为4.7%,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住院的发热患儿便秘发生率明显升高。由于便秘,食物残渣在肠腔内滞留过久,代谢产生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为预防住院患儿便秘的发生,我们对88例发热患儿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2017年1月—2022年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骨四科收治的126例Pilon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8例)与非并发症组(88例),比较2组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植骨),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119例(94.4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7例(5.56%);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为30.16%,均予以对症处理,处理后愈合。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的骨折类型、骨折分型、是否合并腓骨骨折、骨折复位效果、是否植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合性骨折、骨折分型Ⅱ型、骨折复位效果良好是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Pilon骨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合并腓骨骨折、植骨是其危险因素,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9.
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方法:对60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全部标本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气化情况。结果:120侧标本气化眶顶骨板的有36.7%(44侧),其中气化整个眶顶者36.4%(16侧),气化部分眶顶者63.6%(28侧),气化眶顶的前颅底骨质内侧缘及外侧缘骨壁厚度分别为(0.3±0.1)mm(0.1-0.4mm)和(0.2±0.1)mm(0.1-0.3mm),无气化的前颅底骨质骨壁厚度为(0.9±0.3)mm(0.4-1.8 mm);CT扫描显示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结果与解剖观察一致。结论:了解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对预防鼻微创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及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婴幼儿家庭养育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养育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填写0~6、6~12、12~36月龄段《养育风险问卷》以及自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星,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0~6月龄为30.48%,6~12月龄为39.11%,12~36月龄为45.63%。小于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是儿童不吃母乳(10.61%)、家中玩具少于3个(8.34%)、儿童至少有2周新生儿期住院史(7.93%);6~12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 (23.73%)、儿童有营养性疾病(9.64%)、儿童每天吃奶少于3次(6.53%);12~3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儿童很少每天吃瘦肉或鸡蛋(22.46%)、家中没有图画书(14.85%)、每天很少跟儿童一起玩耍(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784,95%CI:0.697~0.881;OR=0.701,95%CI:0.599~0.820); 母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815,95%CI:0.724~0.917;OR=0.628,95%CI:0.539~0.732)是保护因素;性别男性为危险因素(OR=1.160,95%CI:1.066~1.262)。 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