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研究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患者中实施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 ,随机入组122例患者,均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研究组)和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感觉阻滞上界达T8或T10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范围,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消失时间、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度.结果 麻醉失败3例,术中改变麻醉方案1例.实际完成病例数:研究组58例,对照组60例.麻醉有效性:两组药物达到T8麻醉平面的时间为15 min(中位数);达到T10的时间研究组为15 min,对照组为1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最高达到T2,最低在T12,多数在T5~T10在用药后30 min,两组多数患者(83.63%~88.33%)的运动阻滞处于改良Bromage评分2级或3级.停药后感觉阻滞平面消失的时间研究组平均(中位数)为210 min,对照组平均为180 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感觉阻滞消失的时间在300 min.安全性:研究药物使用前后对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的观察显示,对照组有1例发生ALT改变(增高至152 u/L)、3例发生头晕、恶心、耳鸣、双腿麻木、不适、烦躁等不良反应,未经特别处理自行恢复.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有相似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区域阻滞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未于急诊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和试验组(于急诊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每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阻滞前、阻滞后30min、住院后1d的疼痛程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氨酚羟考酮片使用情况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阻滞前、术前及术后24h的应激反应指标(3-甲氧基肾上腺素、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结果 阻滞前,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阻滞后30min,试验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后1d,试验组患者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的氨酚羟考酮片使用比例以及恶心、呕吐、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氟烷麻醉后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8只老年大鼠(≥18月龄)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不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空气吸入组(n=7,接受迷宫训练但不接受麻醉)、异氟烷麻醉组(n=25,接受迷宫训练和麻醉)。应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进行学习/记忆功能测试,根据迷宫测试成绩将异氟烷麻醉组大鼠进一步分为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亚组(MIS组)和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受损亚组(NMIS组)。应用活体脑微透析系统收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脑海马CA1区的脑脊液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脑脊液样本中的谷氨酸浓度。结果接受异氟烷麻醉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受损的发生率为12.0%(3/2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过程中的谷氨酸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P0.05)。异氟烷麻醉组大鼠麻醉结束后1h时脑脊液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空气吸入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大鼠在各时间点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氟烷麻醉过程中,对照组和空气吸入组脑脊液谷氨酸浓度均明显高于NMIS亚组(P0.05)和MIS亚组(P0.05)。麻醉1 h后,空气吸入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NMIS和MIS两亚组(P0.01),而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4 h时,MIS亚组谷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MIS亚组(P0.05和0.01)。麻醉后首次水迷宫训练时,MIS组谷氨酸浓度明显高于NMIS组(P0.05)。麻醉48 h以后各个时间点,MIS亚组谷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结论异氟烷麻醉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中海马CA1区谷氨酸水平呈持久性升高,提示麻醉后脑内高谷氨酸水平可能与麻醉药引发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福文雅  张建敏  强志鹏  任艺  赵欣  王立芳 《北京医学》2021,43(8):781-783,78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脊柱侧弯矫正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2)的变化,以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脊柱侧弯矫正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分为A组(≤6岁,20例)和B组(>6岁,40例).分析两组麻醉诱导插管后(T1)、俯卧位后(T2)、切皮后(T3)、植入椎弓根螺钉(T4)、截骨(T5)、矫形(T6)和术毕(T7)7个时间点的双侧rScO2,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260.0ml比680.0 ml)、晶体液使用量[(917.5±282.5)ml比(1671.3±478.0)ml]、手术时间(139.0 min比244.0 min)和麻醉时间(195.0 min比300.5 min)均低于B组,且A组术中自体血量低于B组(148.0 ml比34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A组LrScO2和RrScO2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LrScO2和RrS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低龄患儿较年长患儿截骨时rScO2下降明显,需加强术中脑保护,以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和标准治疗方案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参考文献列表进行检索,识别从建库至2020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采用风险比(RR)、均数差(MD)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苏醒期不同体位对肩关节镜全身麻醉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关节镜下冈上肌腱缝合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卧位组和头高30°组。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取平卧位,B超下采集膈肌移动度作为基线。术后平卧位组拔除气管插管入麻醉苏醒室后即刻进行血气分析,常规面罩吸氧,监测心率、呼吸、无创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体表加温,记录生命体征。头高30°组在进入麻醉苏醒室将床头抬高30°后再进行同样护理操作。比较两组入麻醉苏醒室后即刻、脱氧5分钟和脱氧15分钟的血气分析指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神经阻滞前(术前)及苏醒期(患者离开麻醉苏醒室前)两时刻深呼吸状态下的膈肌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低氧血症、憋气、舌后坠等。结果:与平卧位组相比,抬高床头30°组在术后苏醒期脱氧15分钟的PaO2、SpO2明显升高(P<0.05),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明显增大(P<0.05),术后憋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阻滞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治疗的19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6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案管理(常规组),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ERAS方案管理(ERAS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及48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AS组患者联合神经阻滞的比例为100%(89/89),高于常规组患者的35.8%(38/106)(P<0.05)。ERAS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2.5±1.3)分,低于常规组患者的(4.4±1.9)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非心脏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44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体重54~76 kg,身高151~176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3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TCI复合麻醉组(P组,n=121)和依托咪酯TCI复合麻醉组(E组,n=123).麻醉诱导:2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0.4 μg/kg;E组TCI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Ce)0.5~1.0 μg/ml,P组TCI丙泊酚,Ce3~4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 CO2 35~ 40 mm Hg.麻醉维持:E组TCI依托咪酯,Ce 0.3~0.8 μg/ml;P组TCI丙泊酚,Ce 3 ~4 μg/ml,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1.0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10 ~ 20 mg,维持BIS值40~60.记录意识消失时、麻醉维持和苏醒时依托咪酯的Ce,记录麻醉诱导时药物注射痛发生情况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恢复期恶心呕吐及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意识消失和苏醒时依托咪酯Ce分别为(0.50±0.22)、(0.16±0.09)μg/ml,麻醉维持时Ce 0.22~0.39μg/ml.与P组比较,E组注射痛发生率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瑞芬太尼用量增加,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丙泊酚TCI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BIS指导依托咪酯TCI复合瑞芬太尼用于3h内非心脏手术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无明显注射痛,而麻醉恢复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机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阻滞方式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ASA Ⅰ~Ⅱ级,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用0.5%的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S组:超声引导单点注射组;M组:超声引导多点注射组;R组:超声引导减药注射组.S组和M组各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 ml,R组臂丛各干均被局麻药包裹呈“甜圈征”即停止局麻药注射.结果 S组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皮神经平均起效时间(92±3.1) min和(10.6±2.8)min明显长于M组(7.6±2.3) min和(6.0±2.2) min和R组(8.2±2.6) min和(7.6±2.7) min;S组臂内皮神经阻滞完善率(60%)明显低于M 组(100%)和R组(94.3%);M组并发症发生率(60%)明显高于S组(20%).结论 超声引导多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加快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提高臂丛阻滞完善率,但与单点和减药注射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