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期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为制订符合国内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需求的康复期护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建库至2021年12月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期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2016版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利用汇集性整合法进行结果整合。 结果 共纳入29项研究,提炼出3个理论模型和93个主题,归纳形成12个类别,合并为4个整合结果:创伤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身体状态的限制;创伤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康复过程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康复过程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需求。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处于身心双重限制的困境,医护人员应关注多样化、多维度的患者康复需求,制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标准化成年小鼠股骨骨缺损诱导膜模型.方法 取18只C57BL /6品系的小鼠,6只测量小鼠股骨解剖参数, 12只小鼠制备长度为3 mm的股骨干中段骨缺损.应用骨水泥髓内钉固定股骨,术后1周X线片验证内固定效果;术后4周获取骨水泥表面诱导膜组织,运用组织学染色观察诱导膜组织和正常骨膜组织的差异.结果 术后1周X线片证实1只小鼠出现内固定失效;术后4周,HE染色证实11只小鼠骨水泥周围均有典型诱导膜形成,建模成功率91. 7%.结论通过PMMA骨水泥髓内钉系统成功制备了成年小鼠股骨骨缺损诱导膜模型,4周后诱导膜形成良好,组织学证实其为小鼠诱导膜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63例,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21~73岁(48.8±12.2岁)。脱位节段:C3/4 4例,C4/5 9例,C5/6 26例,C6/7 22例,C7/T1 2例;单侧脱位22例,双侧脱位41例。合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18例,椎体骨折20例,关节突骨折14例。伤后ASIA分级:A级1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3例,E级17例。从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64d(9.5±8.5d)。复位成功后,椎间置入装满自体骨的cage并用前路钢板椎体钉固定。术后随访9~24个月(15.7±5.1个月)。分析其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分级)、融合率等指标。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直接复位成功52例(82.5%),其中包括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脱位30例;合并椎体骨折15例,关节突骨折7例;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46例、2~4周6例;手术时间为76.2±21.9min,术中出血量为66.3±37.0ml。复位失败的11例患者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最终均成功复位。末次随访时,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成功的52例患者中,20例(38.5%)的ASIA分级至少升高1级(3例术前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升至B级2例、C级1例,3例由术前C级升至D级,14例由术前D级升至E级),其余32例的ASIA分级保持不变(包括9例A级,2例B级,7例D级及14例E级);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年龄45~75岁(62.1±7.7岁),随访时间24~59个月(30.6±9.2个月)。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断棒分为断棒组和无断棒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合并症以及随访时间。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L-TK值、PI-LL值以及冠状面Cobb角。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固定融合节段数、是否三柱截骨、下端固定椎是否累及骶骨或骨盆以及是否有椎间融合。记录断棒组患者的断棒部位、断棒时间以及是否行翻修手术。采用Spearman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分析,将筛选出的阳性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79例患者中14例患者(17.7%)发生断棒,11例双侧断棒,3例单侧断棒。断棒发生时间为术后6~31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0例患者(71.4%)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4例患者(28.6%)发生在术后24个月以后。11例患者断棒发生在截骨部位,3例位于T10~T12平面。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较小的年龄(P=0.038)、较多的融合节段数(P<0.001)、三柱截骨(P<0.001)以及较大的术前SVA(P<0.001)与断棒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节段数较多(P=0.037, OR=2.043,95%CI=1.046~3.992)、三柱截骨(P=0.044,OR=0.113,95%CI=0.014~0.941)以及术前SVA值大(P=0.006,OR=1.119,95%CI=1.032~1.212)是成人脊柱畸形术后断棒发生的高危因素。11例断棒患者(78.6%)因顽固性腰背痛症状或脊柱畸形进展而行翻修手术,均采用后路原切口入路更换断棒,并附加卫星棒技术,其中5例同时一期经腹膜后入路行前路取髂骨植骨融合术,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发生率较高。断棒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长节段融合、三柱截骨以及患者术前SVA较大。“多棒技术”以及前路植骨融合技术可用于断棒的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髓核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尾椎椎间盘髓核细胞和BMSCs,流式细胞术和三系分化实验鉴定BM-SCs。差速离心法分离髓核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标志物CD81、Tsg101。分别使用荧光探针CM-DIO和CM-DIL标记BMSCs和髓核细胞外泌体,将两者共培养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对髓核细胞外泌体摄取情况。将第三代BMSCs分为三组:外泌体组,加入髓核细胞外泌体(50μg/ml);共培养组,与髓核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分别于7、14、21d时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外泌体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COL2A1)、蛋白多糖(ACAN)、SOX9的m RNA表达量。14d时应用qRT-PCR检测3组的COL2A1、ACAN、SOX9的m RNA表达量。结果:提取的第三代大鼠髓核细胞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第三代BMSCs呈形态均一的长梭形。BMSCs高表达CD29(99.77%)、CD44(93.97%)、CD90(99.67%),低表达CD34(0.82%)、CD45(0.68%)。BMSCs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后染色均为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为30~100nm类圆形双层膜结构,其表达CD81、Tsg101蛋白,不表达Calnexin蛋白。荧光显微镜下CM-DIL标记的外泌体可被CM-DIO标记的BMSCs摄取。诱导7、14、21d后,外泌体组的COL2A1、ACAN、SOX9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d时共培养组COL2A1、ACAN、SOX9的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于外泌体组(P0.05)。结论:大鼠髓核细胞外泌体可在体外诱导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且诱导效果优于与髓核细胞的非接触式共培养,可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有效的髓核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冯勇  雍浩川  李莉  晁瑞  邓志龙  曹志东 《安徽医药》2020,24(9):1772-1775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穿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 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 6月至 2017年 9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 78例 Kümmell病病人实施该手术。观察指标包括骨水泥渗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 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结果 78例病人均获得 24个月随访。 1例病人出现骨水泥渗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板。伤椎前缘高度、 Cobb角、 VAS、ODI评分术后 2d[( 21.5±2.4)mm、(12.7±2.3)°、(2.3±0.6)分、(25.1±4.1)%]、 1月[( 20.7±2.5)mm、(13.1±2.0)°、(2.1±0.5)分、(22.1±  相似文献   
8.
正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MH)系良性病变。原发病多为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1、2])。EMH常被认为是此类疾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EMH组织增生部位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2、3])。EMH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发生在椎管内易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而发生于椎管内压迫脊髓造成瘫痪的病例极少见。我院收治1例地中海贫血合并胸椎椎旁及椎管内EMH压迫脊髓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