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欢博  贺婷  郑超  卢玮光  范静  颉强  杨柳 《骨科》2021,12(6):485-492
目的 探究Indian Hedgehog(IHH)信号通路对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软骨细胞成熟以及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10日龄野生型小鼠的胫骨组织,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生长板区域IH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IhhPtch1Gli1的表达水平。构建肥大软骨细胞特异性Ihh基因敲除小鼠(Col10a1Cre/+; Ihhnull/C),并采用影像学检查和阿利新蓝染色评估该小鼠的骨骼发育状况。构建肥大软骨细胞IHH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小鼠(Col10a1Cre/+; R26SmoM2/M2Col10a1Cre/+; Ptch1LacZ/C),采用HE染色、原位杂交和TUNEL染色分别对受精15.5天胎鼠胫骨组织形态结构、Ihh(肥大软骨细胞分子标志物)和Col1a1(成骨细胞分子标志物)以及肥大软骨细胞凋亡水平进行检测;另外应用HE染色对10日龄小鼠的胫骨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肥大软骨细胞合成分泌IHH,但不表达Ptch1Gli1。抑制肥大软骨细胞合成IHH蛋白会导致出生后小鼠出现侏儒症;X线检查结果显示小鼠出现严重的骨骼发育不良,包括胸廓狭小、球形头骨以及椎骨发育异常等表现。持续启动IHH信号通路时,胚胎早期软骨细胞成熟分化过程虽未见异常,但是出生后小鼠的骨小梁、骨内膜以及皮质骨等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异常表现。结论 IHH信号通路虽然不参与肥大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但在软骨细胞转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疗效及对髋关节形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DDH患儿46例纳入观察组,同期接受常规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DDH患儿5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透射次数、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治疗4个月后临床效果(Mckay临床评定标准),对比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两组髋关节功能[日本骨科协会髋功能评分(JOA)]、影像学指标[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A)、头臼指数(AH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CEA、AHI、JO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AI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DDH的疗效显著,能实现髋关节精准复位,显著改善患儿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罗替尼对晚期进展性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8年6月1日~11月30日就诊于我院的晚期进展性肉瘤患者。评估患者后,给予靶向药物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服用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疗程,直至肿瘤进展迅速或无法耐受毒副作用。有手术指征者先行手术,术后开始服药。采用肿瘤体积和内部影像学变化评价疗效,CTCAE4.03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41.7±22.4)岁。其中4例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3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上皮样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腹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无CR,PR 2例(11.76%),SD 11例(64.70%),PD 4例(23.54%),ORR为11.76%,DCR为76.46%。常见的不良反应:食欲减退(35.29%),乏力(23.54%),高血压(11.76%)。结论靶向药物安罗替尼对晚期进展性肉瘤有一定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晚期进展性肉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10):1342-134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在骨关节创伤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骨关节创伤病例,根据相同部位骨折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微创手术治疗的微创组27例,其中肱骨上段骨折1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骨远端骨折17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为对照组26例,其中肱骨上段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微创组病例进行骨骼影像三维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将影像数据进行制作成型,采用体外模型分析诊断,制定手术计划,模拟复位,选择接骨板进行预制,模拟固定。术中采用微创复位固定。术后与对照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肢体血运情况、切口愈合效果、早期功能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与对照组术后获得平均随访12.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90.8±10.7)min、(111.9±11.3)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2,P=0.000)。微创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37.2±12.6)ml、(358.5±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94,P=0.000)。微创组手术切口较对照组明显小,对软组织创伤轻。两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关节功能评价评定疗效,微创组优16例,良11例;对照组优9例,良8例,可9例。优良率83%。结论:3D打印技术配合预制接骨板治疗骨关节损伤,能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输血风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提高痊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6.
卓恩德  史林  陈业平  罗逸林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3):135-137,146,F0002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四肢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治疗的62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以手术诊断为标准,总结不同检查方法对四肢骨关节骨折的诊断正确性,分析不同骨关节骨折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结果整理临床病例资料可知,X线平片和MSCT后技术处理检查对四肢骨关节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3.87%和96.77%,比较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CT后技术处理对四肢骨关节骨折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检查,比较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资料可知,经X线平片检查符合诊断48例,其余14例显示为可疑及未见异常但是实际上存在着隐匿性骨折,而X线检查中,多数均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呈现中断。由于X线平片检查中对于髋臼、髌骨、踝关节后踝、肱骨内上髁、第4、5掌骨基底部中细小骨折线因影像的重叠未能明显显示,故易发生误诊,而在MSCT后处理技术检查中,行MSCT扫描后,再经MPR SSD VRT多方面重建,其中MPR轴位可明显见掌骨基底存在细小骨折线,且对于肱骨内上髁游离的细小骨碎片也可清晰显示。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四肢骨关节骨折的正确符合率更高,对于实际在但未能明显表现的隐匿性骨折、骨折部位、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更能清晰立体的显现,进而更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观察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多节段脊柱肿瘤全切并行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5~64岁,平均41.7±10.5岁,随访18.3±11.4个月(6~36个月)。9例均为原发肿瘤:T5~T7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T7~T8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T10~T11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1例,T11~L1软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T6~T8共2例,T2~T3、T4~T5、T11~L1各1例)。依据肿瘤位置及周围软组织侵袭程度,采取单纯后路手术方式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1例行多节段全椎体切除,并通过激光选区融化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通过术后X线片(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CT(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期复查,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应用BrantiganSteffee脊柱融合分级评估人工椎体稳定性、界面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定期观察肿瘤是否复发生原位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其中2个节段椎体切除4例,3个节段椎体切除5例。患者手术时间433.3±174.6min(235~740min),术中出血量4816.7±3221.2ml(1000~14000ml)。术前的VAS评分4.1±1.1分,术后7d患者的VAS评分1.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3例患者术后7d时有2例恢复到E级,1例无明显变化,6例E级患者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3D打印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匹配情况良好,无松动、下沉及移位,同时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6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接触紧密,开始出现界面骨长入,术后12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出现骨性连接,发生骨性融合。随访期内7例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局部复发,安罗替尼治疗后肿瘤无恶化,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18个月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可以满足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要求,精确恢复椎体连续性,精准匹配相邻椎体,自身孔隙结构利于骨的长入,是一种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理想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对非特异性颈痛(NN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NN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8)和观察组(n = 28),对照组予干扰电和磁热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和DMS,共2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降低(F > 4.137, P< 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08,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DMS可有效缓解NNP。  相似文献   
9.
杜牧  王栋  杨柳  罗卓荆 《骨科》2024,15(3):282-288
椎间盘退变在老年群体的发病率很高,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是导致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椎间盘细胞的功能出现异常,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异常,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细胞死亡增加,最终导致椎间盘结构和功能异常。椎间盘是高度节律化的器官,每日经历着运动和休息状态产生的周期性力学载荷变化,而工作倒班或者飞行时差等节律扰乱行为,增加了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这提示生物钟破坏可能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生物钟紊乱如何导致椎间盘退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总结了靶向生物钟基因调控网络各个环节的干预策略,为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时间治疗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弧氧化(MAO)表面改性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对羊距骨坏死的治疗作用,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观察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通过MAO表面改性后,其表面形态、元素变化及晶像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大鼠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情况。建立羊距骨坏死模型基础,并置入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探究其在距骨内的稳定性及其成骨修复情况。结果 通过MAO改性,材料表面形成大小均一的多孔微米结构,Ca、P、O元素分布在材料表面,同时表面形成TiO2晶像。在体外细胞实验中,MAO改性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MAO改性组在细胞接种后8 h黏附能力优于对照组、接种1、4、7 d后细胞增殖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接种7 d时细胞分化能力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距骨植入实验表明,术后12周两组支撑棒都有骨长入,但是MAO改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周围有更多的新生骨长入。定量结果显示MAO组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仿生的3D打印多孔结构为支撑棒提供了优良的力学性能,MAO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了其生物活性,使其在治疗羊距骨早期骨坏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本临床前研究效果满意,并为其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