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该科于1999年8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性颈椎病45例进行随访。16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5例行前路多节段分段减压,4例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再予前路减压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评价前路减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颈椎曲度改变情况。结果术前症状皆有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5.3%,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即刻显示颈椎曲度(Cobb角)明显改善(P<0.0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受压方向,受压程度决定手术方式,以达到彻底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将患者取俯卧位,悬空胸腹部,做病椎棘突旁2 cm切口,显露小关节突.直视下经椎弓根穿刺.在透视下将椎体扩张,注射骨水泥充填.结果 采用此方法治疗,手术时间短,无穿刺失败和损害神经现象.注射骨水泥时,严格掌握注射的时间并在透视下进行,无骨水泥渗漏现象,术后3 d就可下床活动.术前疼痛得到明显缓解,住院8-9 d出院.结论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骨折具有创伤小、止痛效果好、住院时间短、康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0年7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259岁,平均41.8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deics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20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9.6°,术后8.4°;VAS评分术前平均7.1分,术后2.9分;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3.6分,术后24.1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植骨牢固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段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神经系统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周围神经等病变。这些损害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合并出现。其中,颅神经中又以三叉神经受累多见,少部分为双侧三叉神经同时受累,而同时累及双侧三叉神经及脑干者临床罕见。通过文献复习发现目前国外报道同时累及双侧三叉神经的pSS患者不足1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价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5例枕寰枢骨折脱位采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脊髓及颅脑、椎动脉损伤,平均手术时间128min,术中平均失血360ml;随访6~24个月,全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2例颅神经损伤3个月后均恢复了发声和吞咽功能;6个月后所有患者恢复工作。结论应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即刻稳定,是治疗创伤性枕颈区失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并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症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对51例重症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年龄25~67岁,平均41岁;术前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级标准均大于33%,平均为42%,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受损症状.通过术前、术后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Beaujon functional score(BFS)评分,分析临床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3年10个月,平均2年8个月.术后平均滑脱复位率9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9 mm恢复至术后的10.3 mm;植骨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BFS评分由术前平均8.1分升至术后2年的17.9分,疗效优良率为91%.随访期间滑脱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以用于治疗重症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能保留更多的腰椎运动单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患者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行后正中入路,悬空胸腹部,手术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上下各两节椎之椎板及椎间小关节,给予减压、矫形、经椎弓根钉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术。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经X线照片和MRI复查,均见旋转,侧方移位和前后方脱位纠正,基本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序列,椎管减压充分,内固定牢靠,经随访:8-24mo,平均16mo,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其中8例患者,双侧股四头肌由术前的Ⅰ级恢复到Ⅲ级。结论 胸腰椎骨折脱位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钉USS内固定具有矫形、复位效果好,内固定牢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椎管狭窄不稳后路减压内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伴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继发性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传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的基础上,同时行门轴侧椎板侧块螺钉和开门侧椎弓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两侧部用椎弓螺钉固定5例。结果本组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也无脊髓损伤加重病例。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6.0±5.0)个月,复查X线片,见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和断钉现象,颈椎的生理曲度基本正常,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评分(15.89±1.41)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退变性3节以上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中,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杠杆力较大,容易产生螺钉拔出,或铜板断裂如果同时并有颈椎不稳者,单纯行后路开门术,易出现鹅颈畸形。采用本方法治疗克服了以上治疗的不足经随访6个月至2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改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改良Magerl联合Oallie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10例经颅骨牵引基本复位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病例均实施改良Magei-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4个月,1例出现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一例单侧关节突螺钉未经过关节间隙,未出现不良并发症;4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出现良好脊髓功能改善,术后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结论 改良Magerl联合Gallie手术能起到良好的三点内固定效果,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损伤的恢复;只要手术操作正确、规范,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监测,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相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