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常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尽管其安全有效,但其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相对常见,尤其骨水泥渗漏引起的肺栓塞是其术后一种严重的、潜在致命风险的并发症[1~3],逐渐引起临床关注,但长期随访报道较少。我们治疗1例T12、L3、L4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肺栓塞,经过7年随访,报道如下。患者女,60岁,因"跌倒导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1  相似文献   
2.
对于未发生转移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及原发病灶控制良好的孤立性椎体转移瘤行肿瘤椎体切除可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期~([1,2]).但椎体切除后需重建脊柱稳定性.L5椎体前方毗邻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从活动度大、前凸的腰段过渡到固定、后凸的骶椎,生物力学上存在明显的剪切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Ⅲ期Kt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 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I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 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已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1]。OVF常由微小外力(低能量损伤)导致,多数为椎体轻度压缩骨折,少数因骨质疏松严重或治疗不恰当,可出现椎体爆裂骨折、椎体严重塌陷、脊柱后凸畸形,不仅可导致脊髓神经损害症状,还可影响患者心肺及胃肠道功能,并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  相似文献   
6.
过伸体位下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Kü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于轻微创伤后逐渐出现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与椎体缺血坏死相关,常表现为顽固性腰背痛,严重者可伴有神经损伤,X线片、CT检查显示椎体内存在真空性裂隙或MRI提示椎体内局限性液体充填,亦有文献称其为迟发性创伤后椎体塌陷病、椎体骨折不愈合、椎体缺血性坏死[1~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Ⅲ期Kü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1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35%~72%存在椎间盘向上或向下移位,常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需要手术治疗[1~3]。经内镜下椎间孔或椎板间隙入路治疗椎间盘向上移位超过上终板下缘3mm以上的重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grade up-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HUM-LDH)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常因移位的髓核残留导致疗效不佳,建议接受开放手术[4~6]。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2017年6月~2021年7月采用全脊柱内镜下腰椎板环锯打孔髓核摘除术治疗20例重度向上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3种不同的腰椎内固定融合方式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构建3种不同的L4~5内固定融合方式模型,包括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模型、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模型、双侧MIS-TLIF模型.模拟正常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弯和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对6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LDH和腹部疾病患者。LDH组共纳入52例,其中男42例,女10例,年龄为17.9±1.4岁(14~20岁);L4/5椎间盘突出33例,L5/S1突出18例,L4/5、L5/S1双节段椎间盘突出1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24个节段,左侧突出18个节段,右侧突出11个节段。选择腹部CT扫描的层面经过椎间盘且与上位椎体的下终板平行的腹部疾病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7例,女24例,年龄为17.8±1.7岁(14~20岁)。LDH组在腰椎CT片上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作一直线通过椎间盘中点连接棘突基底部中点作为腰椎矢状轴,通过上关节突内外点作一连线,一侧连线与腰椎矢状轴相交所形成的角度即为一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双侧角度之差10°作为FT的衡量标准。对照组在腹部CT片上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结果:LDH组各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度的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例LDH患者中,L3-4节段出现FT的患者19例,L4-5节段出现FT 27例,L5-S1节段出现FT 24例;而对照组111例患者中相对应节段出现FT的患者分别为19例、28例、18例,LDH组各节段FT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LDH组34例L4/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15例出现FT;19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中,13例出现FT;椎间盘突出节段FT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节段(P0.05)。结论:在青少年LDH患者的下腰椎中FT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与青少年LDH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