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9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科学   254篇
综合类   686篇
预防医学   43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43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患者,男,47岁,因四肢多发性红色丘疹、斑疹、溃疡并水肿形成5个月余,加重2周余,于2014年3月4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四肢、躯干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类圆形红斑、丘疹伴四肢水肿,部分丘疹表面出现坏死,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伴疼痛,无明显瘙痒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就治,排除结核及艾滋病,皮损病理检查提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给予抗感染、定期清理溃疡面、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不明显。入院前2周,四肢水肿加重,皮损出现渗出增多,伴低热,遂来我院就治。患者既往于2006年7月因终末期肾病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长期服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等抗排斥治疗,血肌酐波动于100~130μmol/L,Hb 为106~110 g/L 左右。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外伤史;无结核、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史;无麻风病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较差,慢性病容,面色苍白,神志清楚,精神差,胸背部、四肢皮肤可见散在红色丘疹、斑疹,以双下肢为明显,双下肢的胫前、胫后,后踝部有多处溃疡面,溃疡边缘色苍白,溃疡底部平整,有的溃疡底边缘沿皮下潜行,长达5 cm,底部有暗红色组织,沿皮下隧道处轻轻有力挤压,有大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右膝下胫前处溃疡皮下隧道与膝关节相通,右膝关节肿胀压痛明显。皮肤冷热觉及触觉未见明显异常,浅表神经未触及粗大,局部浅表淋巴结无明显增大,皮肤感觉存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断指再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单侧指动脉结扎的方法再植各种原因引起的末节断指21例共25指,术后常规“三抗”处理,并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指体末端血运情况。结果共再植25指,失败2指,3指出现静脉危象,经小切口放血后成活,总成活率92%(23/25),此术式成功率为80%(20/25)。术后随访12~14个月,平均(12.3±1.9)个月,成活指体手指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痛温觉等恢复好。结论单侧指动脉结扎治疗无静脉可供吻合手指末节断再植能够有效降低无静脉可供吻合断指再植术后如静脉危象等发生率,有效提高再植成活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在恶性肿瘤伴贫血治疗中的临床药物疗效. 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本院确诊的60例恶性肿瘤伴贫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加叶酸加维生素B12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液指标水平、卡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发现实验组的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χ2=5.45,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PLT)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 ,其中实验组改善的幅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两组服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显著性差异( P>0.05);实验组的Karnofsky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上应用重组人促红素联合铁剂、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恶性肿瘤伴贫血的药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将1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5例,均于PCI治疗前使用;B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未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91例.分析两组PCI治疗前、后的临床状况、造影血流情况[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及出血事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急诊PCI治疗.两组间的基础临床情况及术前造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PCI治疗后TIMIⅢ级血流的比例(96.5% vs.81.2%,P<0.05)、TMPⅡ级以上血流的比例(96.8% vs.84.2%,P<0.05)均明显增高,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比例(5.6% vs.13.2%,P<0.05)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随访的6个月期间内,A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STEMI急诊PCI治疗患者中,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挽救更多存活心肌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5.
86.
87.
目的:探讨应用消积排通散联合手术及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陆床效果。方法:对120例瘢痕疙瘩分3组对比研究,A组行手术+注射治疗,B组行手术+电子线治疗,c组行手术+电子线+中药治疗。三组患者均经过I~2月一个疗程的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电子线+中药方法治疗的患者疗效稳定,复发几率最低。结论:对于瘢痕疙瘩,消积排通散联合手术及电子线治疗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复发几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88.
目的构建针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GnT-Ⅴ)的小片段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研究shRNA表达质粒沉默GnT-Ⅴ基因后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GnT-Ⅴ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靶序列,构建shRNA表达载体并转染PC-3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GnT-Ⅴ基因的细胞株,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GnT-Ⅴ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通过CCK-8增殖实验、流式细胞仪评价GnT-ⅤshRN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GnT-ⅤshRNA表达质粒,且该质粒明显下调GnT-Ⅴ的表达;PC-3细胞GnT-Ⅴ/1079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76.5%和67.0%,对PC-3细胞呈明显抑制效应;CCK-8增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3GnT-Ⅴ/1079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以48h为著;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PC-3GnT-Ⅴ/1079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shRNA GnT-Ⅴ能显著降低GnT-Ⅴ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抑制PC-3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该GnT-Ⅴ的siRNA序列可能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20例健康者血清Lp-PLA2含量,并根据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梗死面积分别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神经损伤、中度神经损伤和重度神经损伤3个亚组和小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及大面积梗死3个亚组.分析血清Lp-PLA2含量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损伤程度亚组和梗死面积亚组,组间血清Lp-PLA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90.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以阴道乳杆菌减少或消失,相关微生物增多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BV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下生殖道疾病,但其发病原因等仍尚不完全明确,而且也有不少病例在处理时令人十分棘手。此外,由于受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其诊治的规范化程度参差不齐。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美国及加拿大三国最新BV诊治指南的对比,为临床医师们对BV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