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最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最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MR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是由神经节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而成的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化,认识并总结其影像表现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就2002-2005年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进行回顾,总结影像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CTEPH的76例患者(男46例,女30例,年龄27~84岁)的肺V/Q断层显像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核素显像与CTPA诊断CTEPH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应用SPSS 11.5软件行x2检验,对2种方法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同时对CTEPH患者V/Q显像受累肺段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最终确诊CTEPH 47例(肺动脉造影或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非CTEPH 29例.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6/47)、86.2% (25/29)、93.4%(71/76)、92.0%(46/50)和96.2% (25/26),CTPA的检查对应结果分别为78.7% (37/47)、93.1% (27/29)、84.2% (64/76)、94.9% (37/39)和73.0%(27/37),V/Q显像的灵敏度(x2=5.818,P=0.012)和阴性预测值(x2=5.693,P=0.017)均高于CTPA.V/Q显像可以对CTEPH和特发性PAH及遗传性PAH进行鉴别诊断:CTEPH患者灌注显像呈肺叶、肺段分布的稀疏缺损区,而通气显像基本正常,特发性及遗传性PAH灌注显像则表现为不呈肺段分布的多发、散在的“斑片状”稀疏缺损区或血流灌注基本正常.在47例CTEPH患者的940个肺段中,肺灌注断层显像共检出585个(62.2%)受累肺段,平均每例患者有12.4个肺段受累,右肺受累比例明显高于左肺[36.2% (340/940)与26.1% (245/940);x2=40.85,P<0.01].结论 V/Q显像在CTE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Q显像正常可排除CTEPH的诊断;而在临床高度怀疑CTEPH、CTPA与肺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时,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肺部容积高分辨CT(volumetric high-resolution CT,VHRCT)的低剂量扫描方案,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20 kV和10~250 mAs对Catphan 500体模行VHRCT扫描,层厚0.625 mm,记录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噪声及扫描剂量,制定低剂量VHRCT的扫描方案;105例在本院行常规剂量VHRCT检查的肺弥漫病变患者,复诊时行低剂量VHRCT,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VHRCT对于肺弥漫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体模研究中,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250 mAs时,VHR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均为9 LP/cm;低于120 mAs时,随着管电流降低,VHR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下降而噪声增加.临床研究中,对于肺弥漫病变各种征象的显示,低剂量VHRCT(120 kV,120 mAs)与常规剂量VHRCT(120 kV,250 m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剂量较常规VHRCT降低52%.结论 采用120 kV和120 mAs行低剂量VHRCT,可以在保持图像的分辨能力及诊断价值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放射剂量,其取代常规剂量VHRCT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评价肝移植(LT)术后胆道并发症(BC)的介入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9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41例LT术后B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BC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诊断,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黄疸相关指标综合评判,采用SPSS 18.0软件对黄疸指标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患者BC包括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32/41)、局限性胆管狭窄(16/41)、胆漏、胆汁瘤(3/41)、胆泥淤积(2/41)、胆管结石(1/41)、肝外胆管迂曲延长(2/41)。全部患者术后近期(1个月内)黄疸明显缓解,黄疸指标显著下降(P<0.05);多数患者中远期黄疸复发,但予以介入干预后均再获缓解。结论胆管狭窄是LT术后最常见的BC,经皮穿刺胆汁引流适用于各型BC,球囊扩张成形对局限性胆管狭窄效果良好。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介入治疗有助于患者顺利渡过LT危险期,随后适时的介入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老年人突发性聋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8例突发性聋资料,按年龄分成2组:老年组(≥60岁)20例,中青年组(<60岁)18例,对2组患者进行CTA检查,判断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16例老年患者及6例中青年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病变,患病率分别为80.0%和33.3%.2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56.1%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后循环.结论 本组老年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提示该组患者突发性聋表现可能由内听动脉梗塞或缺血所致,老年人突发性聋患者可采用CTA检查判断颅内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客观评分方法,为乳腺团块型病灶的良恶性判断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 将第4版乳腺影像和报告系统(BI-RADS)的MR部分对团块型病灶的描述作为病灶评价指标对188个高血供团块型病灶评分,根据评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计算最佳良恶性诊断阈值;根据最佳诊断阈值及病灶良恶性倾向将病灶归入Ⅰ~Ⅴ级(Ⅰ级阴性、Ⅱ级良性、Ⅲ级可能良性、Ⅳ级可疑恶性、Ⅴ级高度提示恶性),最后检测评分方法诊断恶性团块型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病理证实188个高血供病灶中有91个恶性,97个良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0.016,评分法鉴别病灶良恶性的最佳阈值为5分.病灶分级结果为Ⅱ级24例、Ⅲ级72例、Ⅳ级54例、Ⅴ级38例.评分法诊断恶性乳腺团块型病灶的敏感度为87.91%,特异度为87.62%.除去Ⅲ级中3例假阴性的导管原位癌,特异度提高到90.90%.结论 建立在多参数标准化分析基础上的评分方法有助于客观判读乳腺动态增强MR影像.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 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 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 (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 =6.190,P<0.05)、肝硬化病史(x2=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素继续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093,P<0.01)、肝功能分级(OR=13.412,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OR=3.348,P<0.05)、内外引流(OR=3.168,P<0.05)、ERCP或胆肠吻合病史(OR=8.330,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肝功能分级、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为3个相关的患者因素,内外引流和存在未能引流胆管为2个与手术相关的因素.结论 PTBD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术前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改变引流方式、充分引流等,能够降低PTB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患者女,71岁,右利手,因"言语错乱伴左侧肢体无力13d"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患者人院前13 d晨起后去卫生间时突然出现左肢体无力,左上肢持物不稳,左下肢行走费力,走路需他人搀扶,双眼发直,言语错乱,自诉自己左手为孙子的手,不是自己的手,左手被别人控制,两个手握在一起会打架.左手存在不自主摸索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