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6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28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年为减少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球囊——切割球囊,并对其结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禁忌证,应用效果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3.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相似文献   
74.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不同抗凝药物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抗凝药物对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以及其副作用。方法 :对 884例冠心病患者置入 12 3 2个支架 ,在 6~ 12月的短期随访中 ,观察术后不同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 PTCA+支架术后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以及其副作用。结果 :在 PTCA +支架术后 ,抗凝药物可使各种心脏事件发生率有显著降低 ,使用阿斯匹林 +噻氯匹定及低分子肝素后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及支架内血栓。结论 :PTCA +支架术后使用不同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5.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随访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长期疗效。方法 :采用 Inoue单球囊扩张狭窄的二尖瓣 ,对 PBMV术患者 2 2 7例进行追踪随访 ,评价临床心功能和瓣口状况。平均随访时间 (6 .3± 2 .1)年。结果 :PBMV术后二尖瓣口面积 (MVA )显著扩大 ,从 (1.0 1± 0 .2 8) cm 2扩至 (2 .34± 0 .17) cm2 (P<0 .0 1) ,长期随访 ,MVA逐渐减小至 (1.6 6± 0 .37) cm2 (P<0 .0 1)。再狭窄率为 2 2 .9%。二尖瓣跨瓣压差 (MVG)从 (19.5± 6 .2 )mm Hg分别减少至术后、随访的 (7.4± 5 .1)和 (10 .1± 4.9) m m Hg,差别显著 (P<0 .0 1)。随访中临床心功能改善仍然维持 1个级别以上者达 77.1%。随访射血分数 (EF)变化不大、二尖瓣返流 (MR)较术前、后明显加重 (P<0 .0 1)。结论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长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6.
纪佳伯  张磊  马浩诚  易甫 《心脏杂志》2019,30(1):107-110
持续性房颤(AF)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会使患者死亡率及卒中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耐力下降。随着各种AF发病机制假说的提出以及人体工程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找到了不同的非药物治疗方式,如通过介入的方法进行肺静脉隔离及肺静脉外的额外线性消融,但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较差,外科maze手术可以使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明显增加,但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且并发症增加,使其在临床推广上受到限制。目前,内外科结合治疗持续性AF的杂交手术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将近年持续性AF非药物治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小血管支架术手术成功率、术后即刻效果、术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远期再狭窄率。方法 观察我院 1997年 4月至 2 0 0 2年 3月所纳入的 2 90例小血管支架患者的 2 99支血管 30 4处病变共 316个小血管支架 (支架直径 <3 0mm)术后的手术成功率 ,术后即刻效果 ,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远期再狭窄率。随访 1个月至 4年 ,其中 12 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复查。结果 手术成功率 10 0 % ,支架全部顺利置入。血管狭窄率由 89%± 12 %改善至术后的 5 %± 5 % (直径法 ) ,术后 1个月随访 2 0 2例( 6 9 7% ) ,存活 197例 ,5例于术后 3h~ 7d死亡。 2例死于术后持续低血压 ,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 ,2例猝死。 180例随访 5个月至 4年 ,无事件存活率 (NES) 73 3% ( 132 / 180 )。其中 12 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3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30 3% ) ,37例二次行PCI,2例行CABG ,再狭窄患者中 2例二次PCI后再次发作心绞痛 ,经冠脉造影证实再次再狭窄1例行第 3次PTCA ,1例行CABG。 1例患者术后 2年死于心衰 ,1例术后 3年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为支架术相关动脉 )。结论 小血管支架术手术成功率高 ,术后即刻效果好 ,术后主要不良事件率 (死亡、AMI及TLR)未增高 ,术后远期无事件存活率较高 ,再狭窄率较大血管支架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对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防治作用及安全性,减少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试验在16头微型猪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旋支分别置入支架1枚,其中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每枚支架药物剂量1.2μg/mm2)共8枚,为对照组;雷帕霉素-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每枚支架含雷帕霉素1.2μg/mm2、巴曲酶0.3μg/mm2)共8枚,为实验组。对照组术前3 d起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和阿司匹林0.3 g直至28 d处死;实验组术前3 d至术后7 d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和阿司匹林0.3 g,此后改为每天口服阿司匹林0.3 g,直至28 d处死。28 d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术后处死动物,取出支架血管,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再狭窄率:对照组为0,实验组为0。管腔丢失率:对照组为(7±5)%,实验组为(4±3)%。新生内膜面积:对照组为(1.0±0.8)mm2,实验组为(0.9±0.7)mm2。结论雷帕霉素-巴曲酶复合药物涂层支架与单纯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比较可以减少支架置入术后的口服氯吡格雷总量及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80.
李丹  吕安林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5,17(4):362-364
目的:评价Ⅱ型糖尿病(DM)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伴有DM和无DM的冠心病患者共53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无DM者为A组(30例),有DM者为B组(23例),并且两组分别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术后3月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观察两组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术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差异[(50±7)%vs(49±6)%,P>0.05)]。术后A组为(60±5)%,B组为(55±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功能较DM患者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