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MRI和MRA,尤其后者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对16例AVM者行MRI和MRA检查并与DSA进行对照研究,分别观察供血动脉,血管巢和引流静脉情况。结果 与DSA对照,显示供血动脉,MRA与其无显著差异(P>0.05),MRI有其极显著差异(P<0.001);血管巢大小,MRI,MRA与其均无显著差异(P>0.05),引流静脉,MRI与其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MRA与MRI联合应用可准确显示供血动脉,血管巢和部分引流静脉,是一种评价AVM血管内治疗,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及效果观察的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随着MRA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完善,将部分取代有创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多回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EFSE)的T2 mapping定量技术评价左室心肌T2值的价值。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3.0T心脏磁共振(CMR)Cine电影、T2WI序列、MEFSE T2 mapping序列扫描,依据描述性研究方法,探索MEFSE T2 mapping序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测定感兴趣区T2值,应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心肌17节段和不同供血区下有无差异。应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此技术在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健康志愿者17节段心肌T2值不全相等(P<0.01)。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T2值无统计学差异(F=1.656,P=0.192)。左室心肌平均T2值如下:基底部,(71.6±7.1)ms;中间部,(77.3±9.2) ms;心尖部,(83.0±8.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45,P<0.01)。根据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参数测量在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95%一致性界限(-6.1,24.8)ms,相关系数r=0.809。结论 CMR MEFSE T2 mapping定量技术在心脏成像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心肌T2值存在节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在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中,"裂隙征"在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中的显示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研究对象拍摄立位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分别确定L5双侧峡部裂裂隙的阳性显示率、裂隙的宽度及走形方向。9例加做腰椎CT并行二、三维重建显示裂隙的宽度和走向。分别对3个体位X线片的"裂隙征"显示率作配对卡方检验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在正位片上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13.8%(8/58),称为"裂隙征",它表现为重叠的X线间接征像。侧位片L5峡部裂隙的显示率为74.1%(43/58),斜位片L5峡部裂隙的双侧和单侧总显示率为81.0%(47/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后2个体位的裂隙显示称为"裂隙征"。9例腰椎CT检查证实腰椎峡部裂诊断并同时显示裂隙的方向,其与冠状面或与矢状面形成不同夹角。结论: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正位片上显示率很低,并且是重叠的间接X线征像。在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的阳性显示率高,是直观清晰的直接X线征像,也是腰椎峡部裂诊断的第一要素。因此,腰椎峡部裂的裂隙在X线侧位片和斜位片的直观清楚显示称为"裂隙征"更为准确、恰当。如在体检中X线侧位和斜位片上"裂隙征"阳性即可对腰椎峡部裂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 位于食管1例,胃7例,小肠12例,结肠5例,肠系膜4例,由于肿瘤巨大,不能分辨来源1例,多发2例,起自胃肠道及其系膜.肿瘤最小1.5 cm×1.5 cm×1.0 cm,最大约45 cm×45 cm×32 cm.32例中恶性21例,潜在恶性6例,良性5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钙化.17例肿瘤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根据肿瘤的强化方式,分3种类型:I型,动脉期大致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瘤全部强化,静脉期强化略高于动脉期.II型,肿瘤实性部分结节状强化,结节之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III型,动脉期肿瘤周边线状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增大,呈"花环状",延迟扫描肿瘤中心低密度区仍无强化.结论 CT表现与大体病理标本有很好的相关性,在GIST的诊断、分期及随访中很有价值,但确诊仍需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飞行人员闭合性跟腱损伤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7例飞行人员闭合性跟腱损伤病例的磁共振成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7例病人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分别为跟腱断裂(2例)和不完全断裂(5例),手术结果与磁共振成像诊断相一致。  相似文献   
36.
肾上腺偶发瘤的CT和MRI评价磁共振科王东,徐家兴,王振祥主题词:肾上腺肿瘤;X线计算机;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肾上腺偶发瘤是指无症状和体征而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肿瘤的检出和组织特性的确定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作者收集了31例肾上腺偶...  相似文献   
37.
原发性淋巴结血管瘤是极罕见的良性血管肿瘤,经常发生在淋巴结内的实体,依据临床和B超等辅诊检查,结合病例表现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避免误诊为其他恶性淋巴结肿瘤.笔者辅助临床医生及时诊断,成功治愈1例原发性淋巴结血管瘤.  相似文献   
38.
颈动脉狭窄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中三分之二的病例是动脉硬化所致。颈动脉的颅外段是经常受累的部位。对于颈内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导致中风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引起广泛的注意[1] 。由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造成的血栓或栓塞约占中风病例的 2 0 %~ 30 %。显然 ,单纯的内科治疗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早在 1 954年 ,Eastcott就曾为一例有 TIA的患者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2 ] 。 1 980~ 1 985年间 ,在欧美每年约有1 0万人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但是 ,早期的检查方法受到限制 ,开始阶段的导管插管和手术治疗有…  相似文献   
39.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脊枉(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38.3岁。按患者主观症状、患侧直腿抬高试验(SLR)、脊柱运动、腰型进行临床评分,比较手法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观察反映突出髓核大小的MRI椎间盘突出最大层面矢状径指数(SI),比较手法治疗前后S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法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SLR、脊柱运动、腰型积分明显增加(P〈O.05),治疗前后临床综合评分分别为8.4500±2.4385、18.9000±1.8229,治疗后积分显著提高(P〈O.05)。手法治疗前后SI值分别为0.5651±0.1387、0.5292±0.1499,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改变(P〉O.05)。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单(多)个椎体位移。实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恢复患椎的解剖或代偿位置,临床表现可以随之锐减或消失。其机制并非髓核组织的缩小,可能是纠正椎体位移后减轻鞘膜囊(神经根)的形变和张力,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0.
随着各种快速扫描序列在MR检查中的应用,非磁性高压注射器使MR动态Gd-DT-PA增强扫描成为了可能,它避免了人工注射的延迟,明显地提高了增强效果,为诊断和科研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本研究探讨了非磁性高压注射器的优越性及其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 材料与方法1.1 使用SpectrisMR高压注射器及Siemens63SP40001.5T磁共振机。造影剂为马根维显(Gd-DTPA),剂量为0.2mmol/kg。采用双管连续自动注射,先注入造影剂然后再注入生理盐水15~20ml,使造影剂完全进入血管。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