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9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13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28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171篇
  5篇
中国医学   111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病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合并DME的患者31例(33眼)纳入研究。16例(18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作为剥膜组,15例(15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时复查OCT,对比观察黄斑中心厚度(CMT)和视力的术后变化情况。随访中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CMT和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2组间比较LogMAR视力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01)。术后 1个月时剥膜组BCVA高于对照组(t=2.55,P=0.02),但术后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42)。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CMT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P=0.065)。术后1、3个月时,剥膜组的CMT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t=3.79,P=0.001)。术后1个月时,剥膜组有效(与术前比CMT减少20%以上)、无效(变化不超过20%)及恶化(增厚超过 20%)的例数分别为8、6、4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1、5、2例,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P=0.092),术后3个月时剥膜组DME改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7,P=0.029)。结论:对于非牵拉性DME,内界膜剥除有助于术后早期DME消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的健康宣教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卧床依从性、精神状态等健康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1—8月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为2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3D打印模型辅助护理干预。2组均由住院开始护理至手术前1 d。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Morisky-Green测评表评价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自制量表评价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评价2组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进而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的健康宣教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卧床依从性、精神状态等健康结局的影响。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绝对卧床依从性佳为96.15%,对照组绝对卧床依从性佳为67.3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98.08%,对照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73.0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健康宣教可显著提高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以及结核相关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可稳定患者心理,有助于胸腰椎结核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IntroductionA >25% increase in daily insulin dosing is suggestive of possible sepsis in burn patients, however, no conclusive evidence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time point at which insulin dosing begins to increa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exact time point at which the insulin requirement increases among non-diabetic burn patients with seps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n non-diabetic burn patients with ≥2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burned (TBSA) during 2010–2018 who received a blood culture for suspected sepsis. Absolute insulin dosing at intervals (0, 24, 48, 72, and 96 h prior to blood culture) were Box–Cox transformed and compared vs.?96 h reference using mixed-effects models accounting for within-patient dependencies.ResultsFifty-eight patients (84% males, age 44 ± 17 years, TBSA% 49 ± 17.5) were included. When cube root of daily insulin dosing was regressed on each time point in a mixed-effects mode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sulin dosing compared to baseline was observed for ?48 (p = 0.018), ?24 (p = 0.011), and 0 h (p = 0.008).ConclusionDaily insulin dosing increases 48 h prior to development of other clinical signs of sepsis and can be used as a sensitive early marker.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98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随访28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80% vs.73.47%,P=0.037);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79.59% vs.57.14%,P=0.017);2组患者CD4+、CD8+、CD4+/CD8+、Ig A及Ig G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HR=0.360,95%CI:0.153~0.849,P=0.027);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 vs.10.20%,P=0.749)。 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并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有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5岁和3岁2个月,均以多饮多尿、生长迟缓为主要表现。经禁水-加压素试验证实为持续低比重尿。尿崩症相关基因检测发现,例1患儿精氨酸加压素受体2(AVPR2)基因外显子2杂合错义突变c.650CT(p.P217L),且为新发变异。例2患儿AVPR2基因外显子1及外显子2缺失,亦为新发变异,其母亲为携带者,父亲AVPR2基因未见异常变异。对新发的变异位点通过Mutation-taster及Polyphen2软件预测为致病性变异。2例患儿口服氢氯噻嗪联合吲哚美辛治疗1年,尿量及夜尿减少,无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受损等。结论 AVPR2基因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的主要致病基因,发现2种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  相似文献   
6.
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效果.方法 连续病例20名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取药物干预,另一组采用认知暴露疗法结合药物干预.疗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贝克抑郁问卷(BD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定.结果 药物治疗和结合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PTSD的症状,但是在再经历方面,结合治疗组下降稳定.其余各量表纵向效应明显.随访时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进行测量,发现结合治疗组有两名被试已经不再符合PTSD诊断阶段,但是统计检验显示两治疗组之间并无差异.结论 认知暴露疗法有助于PTSD患者的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炎症介质、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特征及其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观察组)和8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炎症介质及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对比两组儿童的测定结果。分析腺样体肥大患儿的肥大程度、腺样体再增生情况,对比不同肥大程度患儿的血清指标,并分析各指标与患儿病情程度及预后(腺样体再增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492.44±50.56)mg/L、(420.48±61.79)U/ml及(33.65±4.51)pg/ml,对照组儿童分别为(301.22±41.65)mg/L、(236.55±57.90)U/ml及(16.25±3.2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04,P<0.05;t=20.311,P<0.05;t=8.995,P<0.05)。观察组CD4+、CD8+及CD4+/CD8+水平分别为(35.75±7.05)、(16.22±2.69)及(1.46±0.67),对照组分别为(34.25±4.53)、(17.62±2.35)及(1.40±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6,P>0.05;t=0.905,P>0.05;t=0.823,P>0.05)。相比腺样体中度肥大患儿,重度肥大患儿的TNF-α、sIL-2R、IL-6、CD4+及CD4+/CD8+水平明显更高(P<0.05)。相比未增生患儿,腺样体再增生患儿的TNF-α、sIL-2R、IL-6、CD4+及CD4+/CD8+水平明显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儿腺样体肥大程度与TNF-α、sIL-2R、IL-6、CD4+及CD4+/CD8+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患儿腺体再增生与TNF-α、sIL-2R、IL-6、CD4+及CD4+/CD8+水平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患儿的血清炎症介质及部分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显著升高,其与腺样体肥大程度、患儿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例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52~81岁。既往均有腔镜碎石术史。3例术前检查发现肾盂或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可疑占位。3例均行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术中切取占位组织活检,分别确诊为肾盂中-低分化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盂中分化鳞癌,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术后随访16~48个月,1例术后16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分别随访3年和4年未见复发转移。复杂性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容易出现漏诊,选择性采用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联合切取法术中活检,能有效提高活检确诊率,是避免漏诊、实现诊疗一体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骨质疏松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有很多,但偏重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而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研究较少。目前,市场上预防骨质疏松的药物也往往针对椎体骨折,而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可用药物较少。WNT信号通路在预防骨质疏松骨折方面的研究较多,WNT16作为WNT家族中新成员,是调控骨皮质的关键因子,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关键原因在于骨皮质变薄,因此,WNT16可能是预防非椎体骨折的潜在靶标。本文主要通过总结近期关于WNT16在骨质疏松骨折上的研究,探讨WNT16在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的预防上所起的作用,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提供参考,以及为骨质疏松非椎体骨折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儿童青少年由于身体活动不足所导致的体质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基于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历程回顾, 通过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被忽视、被束缚、被挤占的现实原因, 尝试构筑"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 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开展, 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