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48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及其保护方法。方法 北京农业大学实验用小型猪16头,体重22~25kg。鼻咽温降至18℃时分别给予如下处理90min:DHCA(I组),顺行脑灌注(ACP,Ⅱ组),逆行脑灌注(RCP,Ⅲ组),RCP 尼莫地平(Ⅳ组)。复温120min至鼻咽温36℃。取左侧海马头部制备细胞悬液,AnnexinV—FITC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Ⅱ组明显高于Ⅲ组,Ⅱ组、Ⅲ组与IV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Ⅱ组明显低于Ⅲ组,Ⅱ组、Ⅲ组与Ⅳ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坏死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死亡细胞百分比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显著性界值P=0.05)。结论 DHCA后神经元发生凋亡、坏死和死亡,是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ACP使细胞凋亡和死亡减少,神经元保护作用最佳;RCP亦能使细胞凋亡和死亡减少,但神经元保护作用次于ACP;尼莫地平部分抑制了Ca^2 内流,脑保护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是否对缺血/再灌注(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IPC组增加于I/R之前2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后脑软膜微循环指标;并取脑组织作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情况。结果:I/R组TTC染色后大多数出现不规则的缺血损伤的淡染区,而IPC组明显少见。IPC组缺血及再灌之后毛细血管累计总长度、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之相对增加值均大于I/R组。I/R组于再灌注之后有无复流现象;而IPC组此时呈灌注增加的过程。结论:IPC通过提高微循环的调节功能,促进毛细血管的相对性开放和血流的相对性加快,减轻缺血期组织血流低灌注和再灌注期无复流现象,从而对I/R脑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器官捐献数量不断增加和扩大标准供者(ECD)供肝定义不断拓展,供肝质量必然成为影响肝移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最大限度解决器官短缺和推动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利用机械灌注(MP)对供肝进行灌注、保存、评估及修复,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提高肝移植质量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国内外ECD供肝的不同应用情况,结合国际上MP研究进展和本中心有关研究经验,探讨整合器官保护技术建设器官重症监护室(ICU)的可行性,拟在推动我国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丰富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的技术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反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前期工作中克隆出的人TIMP-1全长cDNA,分别构建出表达正义及反义TIMP-1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IMP-1(PTs),pcDNA3-ATIMP-1(PTas),并将上述重组质粒转染至大鼠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orthern杂交检测正、反义TIMP-1的表达。无血清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凋亡,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分析、DNA电泳技术在无血清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凋亡,RT-PCR的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PTas的大鼠系膜细胞可以高效表达反义TIMP-1,无于血清诱导12h开始发生凋亡;无外源基因转染及空载体转染的大鼠系膜细胞在无血清48h发生凋亡;而转染正义TIMP-1的大鼠系膜细胞可高效表达正义TIMP-1,在无血清4d时才发生凋亡。TIMP-1的高表达或低表达可引起大鼠系膜细胞bax的下调或上调,但并不影响bcl-2的表达。结论 TIMP-1可以抑制无血清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的凋亡,反义TIMP-1对之则有促进作用。这提示TIMP-1在肾脏除了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外还具有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评价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4年5月至2004年6月,216例直径≤5.0 cm的原发肝细胞肝癌患者共275个结节进行了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男性19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68岁),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诊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微波治疗。分析了肿瘤完全坏死率、远期生存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期为40个月±24个月(6~127个月)。随访中159例(73.61%)存活,57例(26.39%)死亡。微波消融后95.64%(263/275)的肿瘤呈完全灭活,患者1、2、3、4和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87%、88.81%、80.44%、74.97%和68.63%。微波消融后1、2、3、4和5年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0.01%、32.04%、39.57%、44.97%和52.90%,3例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针道种植1例,胆瘘2例,1例于治疗后一周死于肺部感染。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早期肝细胞肝癌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肿瘤完全坏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是全球人文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工作的推进,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成为新文科建设理念下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方法】 以CNKI、WoS、Google Scholar为文献来源,结合计量方法获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法,构建“抽象化—具体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结果】 对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的基础研究、特征标准、评价指标“三方内容”进行综述,分析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研究存在的“四个挑战”:发展进程缓慢、意识形态差异、评价体系构建难题、期刊自身制约。【结论】 对未来人文社科期刊研究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国际本土之争、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数据驱动、创新评价方法的“五大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B淋巴瘤Mo-MLV插入蛋白1(B lymphoma Mo-MLV insertion region 1,Bmi1)和甲基转移酶3(methyltransferase 3,METTL3)在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中的临床意义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mi1和METTL3在CCA中的表达特点。随机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的CCA患者45例,收集CCA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mi1和METTL3蛋白水平。分析Bmi1和METTL3与CCA病理特点和转移的关系。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CCA组织中Bmi1和METTL3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Bmi1在CCA组织中的阳性率(80.0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7.78%)(P<0.05)。METTL3在CCA组织中的阳性率(82.2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2.22%)。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神经累犯和分化程度对CCA组织中Bim1的影响不大(P>0.05),出现转移的患者的CCA组织中Bim1水平显著高于未出现转移的患者(P<0.05)。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对CCA组织中METTL3的影响不大(P>0.05),神经累犯、低分化程度和出现转移的患者的CCA组织中METTL3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Bmi1和METTL3在CCA中过表达,METTL3可能参与CCA的分期、分化和神经累犯有关,并且高水平的Bmi1和METTL3均与CCA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9.
10.
Hematopoietic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 (IL)-3, IL-5,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eosinophil functions in allergic asthma. The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cytokines regulating the activation of eosinophils have been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s of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and 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 in IL-3, IL-5, and GM-CSF-induced adhesion,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subsequence transmigration of human eosinophils. IL-3, IL-5, and GM-CSF could augment the phosphorylation of p38 MAPK and nucleus translocation of NF-κB in eosinophils. cDNA expression array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veral adhesion molecules including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α6, β2 integrin (CD18), and CD44 were upregulated by these cytokines. Results from functional assays showed that adhesion of eosinophils onto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was enhanced after IL-3 and IL-5 but not GM-CSF stimulation. These cytokines could markedly induce shape change and augment the transmigration of eosinophils. Moreover, administration of either p38 MAPK inhibitor, SB 203580, or proteasome inhibitor, N-cbz-Leu-Leu-leucinal (MG-132), could inhibit the cytokine-induced adhesion, shape change, and transmigration of eosinophils.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L-3, IL-5, and GM-CSF regulated the adhesion and chemotaxis of human eosinophils through shared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ing both p38 MAPK and NF-κB. Our results therefore shed light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agents for allergic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