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9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中报道了5名事故性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患者照后2.5和3.5年外周血T淋巴细胞T细胞受体(TCR)基因,TCR、T细胞分化抗原决定簇-3(CD_3)表达与TCR/CD_3复合物功能的辐射效应.发现5名患者于照后2.5年,2名(5.2Gy和2.4Gy,55岁)于照后3.5年外周血T细胞应答抗CD3单抗刺激而增殖的能力尚未完全恢复;经同时用IL-2和抗CD_3单抗刺激,增殖能力比单用抗CD_3单抗刺激有所增强;后2名的外周血TCR、CD_3阳性细胞百分率一直低于正常对照和其他患者;并见一患者出现DNA重排杂交带型.本文并从TCR/CD_3在介导T细胞抗原刺激反应中的作用,电离辐射对TCR/CD_3复合物的影响,后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烧冲复合伤是核爆炸所致的主要伤类之一,在常规战争和平时多类爆炸事故中也经常发生。本文以单一伤与复合伤相对照,不同致伤顺序相对比,形态定性与多项图象分析测量相结合,宏观、光镜、电镜形态观察与功能相联系,着重研究烧伤、冲击伤和两伤合并后的肺脏病变特点,更侧重于肺血管的病变。共用  相似文献   
3.
聚合酶β活力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主要报道了一种测定DNA聚合酶β活力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DNA聚合酶α、β等能催化活化DNA中的DNA合成,将3H-TTP等掺入DNA双链缺口中。在选用对DNA聚合酶β活力无影响,而对其它DNA聚合酶活力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N-乙基马来酰亚胺以后,活化DNA中3H-TTP掺入量可以代表DNA聚合酶β活力的大小,用该法测定裸鼠肝细胞、肝癌细胞核内DNA聚合酶β活力,发现肝癌细胞内DNA聚合酶β活力高于正常肝细胞。经γ射线照射30Gy后,两种细胞核内该酶活力均无明显下降,本方法操作简单、比较经济、准确可靠,易于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60Coγ射线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放射性骨损伤的发病机制,探讨骨折合并射线损伤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用^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3、6、9、12Gy,以建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受射线作用的实验模型;同时,观察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改变,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胞质内表达量,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结果:成骨细胞受射线照射后,其ALP活性明显降低,且与照射剂量呈明显量效关系,3Gy组抑制率为31.59%,而12Gy组则为84.95%;BMP、TGF-β1的表达量下降,但与照射剂量无明显量效关系;胞质内钙含量亦降低,但受照各组间的抑制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射线对成骨细胞具有直接损害作用,放射性骨损伤的重要方面就是射线对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酶ALP活性的损害,抑制BMP、TGF-β1等生长因子的合成,且干扰细胞内第二信使钙离子,从而致骨组织的再生重建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市多种种属外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其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反应。方法用percoll(1.131g/mL)分离多种种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MSCs。以G-CSF作为动员剂,培养骨髓和外周血来源的MSCs,计数动员前后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结果对多种种属进行外周血MSCs分离培养,成功率不同。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稳定的直接分离培养出大鼠外周血的MSCs。G—CSF动员后,骨髓来源MSCs的CFU-F数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来源MSCs的CFU-F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接近4倍。结论不同种属外周血MSCs分离培养难易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生理条什下外周血中存在的MSCs量少导致的。G—CSF可以有效地动员大鼠骨髓和外周血MSCs。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比较糖元、鸡红细胞及两者复合使用对小鼠腹腔渗出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红细胞和糖元一样能激活巨噬系和组织嗜碱系细胞,影响巨噬系细胞分化,鸡红细胞较糖元快;而影响组织嗜碱系细胞分化,糖元较鸡红细胞快。由于腹腔渗出细胞中存在原、幼巨噬细胞,按照血细胞发育是不可逆回的理论,推测腹腔巨噬细胞不是来源于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而是来自血循环中的定向干细胞。本实验在腹腔渗出细胞中,首次发现组织嗜碱系细胞并描写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γ射线照射剂量及照射后培养时间对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 (BMSC)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BMSC随机分为正常组和不同剂量照射组 ,利用流式细胞仪 (FCM)、HE染色等技术观察处理后BMSC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结果 :照射剂量从 0增至 5 0Gy时 ,凋亡率和坏死率随照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增加的幅度较小 ,当照射剂量从 5 0Gy增至 70Gy时 ,其增加幅度较大 ;当剂量大于 70Gy时 ,BMSC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坏死率的相对增高。结论 :BMSC的凋亡和坏死与照射剂量和照后培养时间有关 ,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基质细胞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阐明基质细胞在造血细胞体外扩增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液体培养和各种造血相细胞集落培养技术,进行基质细胞支持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并与单纯细胞因子支持下的细胞扩增进行比较。结果 在照射后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同时含有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体系,对细胞总数和集落形成细胞数的扩增作用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基质细胞对细胞因子作用下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全身5Gy照射对伤口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影响及W11-a12的促愈作用。方法 采用^60Coγ射线身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模型,观察了MΦ酵母-补体复合物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吞噬功能和分泌纤维粘连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功能。结果 大鼠5Gy全身照射复合皮肤创伤后第3、5天伤口内巨噬细胞C3b受体表达、吞噬功能,合成与分泌FN、TGFβ、bFGF的功能均显著受到抑制,但抑制效应的程度不同,MΦ的吞噬功能的抑制重于其分泌功能,分泌TGFβ1功能的抑制重于分泌bFGF的功能,W11-a12能显著逆转辐射对MΦ功能的抑制效应。结论 伤口MΦ功能受抑是合并放射损伤后伤口难愈的主要原因,增强MΦ功能是W11-a12促愈作用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