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9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臂丛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臂丛神经鞘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臂丛神经鞘瘤术前MRI表现。观察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肿块大小、边界、信号、强化特征及范围。结果 MRI能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根、干及分支,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36例臂丛神经鞘瘤平均直径为4.9cm,均表现为沿臂丛神经根生长的肿块,其中3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纺锤形或长圆形肿块。MRI显示.16例表现为均匀的T1WI低或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等度强化;20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见低信号区,所谓的“靶征”,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臂丛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发生部位、形态学表现及MRI信号特点,对本病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的X线片表现,分析X线表现与预后生物学标记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乳腺DCIS及45例DCIS伴微浸润的患者行X线检查,共62例行预后生物学标记,分析影像表现与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53)的相关性。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有意义者行优势比(OR值)分析。结果(1)单独1个X线征象表现者62例;合并2个征象26例;阴性7例。(2)各种X线征象单独分析显示,62例有钙化的病灶中恶性钙化占73%(45例),其余为中间性钙化;钙化以簇状分布最为常见(36例),其次为段样分布(18例)。22例有肿块的病灶中,以卵圆形肿块最为常见(13例);肿块的边缘表现为浸润、小分叶、清晰和模糊各为15、1、4和2例;等密度肿块占的比例较高(55%,12例)。结构扭曲7例,除1例外多与其他征象伴行;局灶性不对称占16%(15/95),可单独发生或与其他征象伴发。(3)将病灶的X线表现分成恶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和非钙化3组,PR与C-erbB-2在3组中的分布有统计性意义,PR阳性表达者X线上非钙化征象发生率是中间性钙化的11.00倍[χ^2=8.571,P=0.003;95%可信区间(CI)为1.998~60.572]、恶性钙化的8.80倍(χ^2=9.748,P=0.002;95%CI为2.024~38.253);而C—erbB-2高表达者,恶性钙化是非钙化发生的12.35倍(χ^2=7.353,P=0.007;95%CI为1.447—105.443),中间性钙化的5.74倍(χ^2=4.977,P=0.026;95%CI为1.110~29.645)。结论乳腺DCIS及DCIS伴微浸润X线征象有特征。X线征象可以作为早期乳腺DCIS的一个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与其他因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70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石蜡标本中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270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标本中MMP-2阳性表达为56.7%。MMP-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和分级有关,与雌、孕激素受体(ER、PR)等因子无关;与无复发生存率(RFS)有关,而与总生存率(OS)无关:结论:MMP-2蛋白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转移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术前动脉介入化疗与手术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方法21例肢体软组织肉瘤,其中13例(62%)术前影像学显示肿瘤邻近大血管或骨骼侵犯,采用股动脉及肱动脉插管,化疗2—3周后,施行肿瘤切除及保留肢体功能的手术。结果介入化疗后病理检查,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体积缩小,周围水肿浸润带减少,肿瘤与邻近组织术中易分离,术后随访6—62个月,患肢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对四肢软组织肉瘤侵犯大血管、骨骼者,术前动脉介入化疗可提高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及保存患肢。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才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在实体瘤中,大肠癌的发病机理最先得到了阐明,为理解其它肿瘤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1 大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历史 1978年Morson提出了大肠癌的发生遵循“腺瘤一腺癌”的组织发生顺序,1990年Fearon和Vogelstein在总结了大肠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芯片技术发现前列腺癌潜在的标志物Pca-24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寻找前列腺癌标本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方法: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质谱分析(Surf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SELDI)技术,分析2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标本中癌组织特有的蛋白质表达谱型。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现了一个分子量在24,782.56±107.27m/Z的蛋白质,我们暂称其为Pca-24蛋白,此蛋白在17例前列腺癌中16例表达为阳性(94%),在相应前列腺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中亦无表达。应用激光捕获微解剖挑取肿瘤细胞,我们进一步证实Pca-24蛋白来源于前列腺癌细胞。结论: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于在组织标本中发现肿瘤标志蛋白是一种有效的工具;Pca-24很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前列腺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不稳定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DNA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DNA倍体类型的关系。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倍体分析,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及DNA倍体类型的关系。结果: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86%(7/71),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无关。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中右半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的比例高于微卫星稳定者。68例患者检出二倍体和异倍体分别为18和50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者5例为二倍体,因此和DNA倍体类型显著相关(P=0.012)。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具有低分化腺癌的倾向,多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胸腺样分化甲状腺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是非常罕见的甲状腺癌病理学类型,目前报道较少,相关诊疗经验及对该疾病的认知仍不足。方法:回顾并分析2007年9月1日—2021年9月1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CASTLE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资料。全基因组测序分析3例甲状腺癌及癌旁组织,转染构建MSH2过表达细胞株,并进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细胞活性及迁移实验等检测突变基因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30例患者中,66.7%(20/3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外侵。平均随访60.6个月后,2例发生远处转移,无局部复发、进展或死亡病例。CD5、CD117呈阳性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同时通过全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识别到MSH2、FBXW7及NOTCH1存在外显子突变,其中MSH2突变率最高,且可能参与提升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能力。结论:CASTLE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根治性手术是CASTLE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放疗可能对减少局部复发有一定作用。MSH2基因可能参与CASTLE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在临床应用愈加广泛。对于新辅助化疗后病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否安全有效,尚无研究。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局部纤维结缔组织的炎症会导致缺乏良好组织间隙,解剖分离困难,因此微创手术的难点在于切除过程,而重建相对固定且成熟,很少会受到新辅助化疗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后,影像学评估肿瘤退缩效果往往不明显,更多的在于对肿瘤标记物等反应肿瘤生物学指标的控制。手术合并血管切除重建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得益于3D腹腔镜高清晰度和放大的手术视野,有利受侵犯血管的切除和重建。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相比,长期生存率是否存在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