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8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76篇
口腔科学   60篇
临床医学   221篇
内科学   186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23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248篇
综合类   671篇
预防医学   75篇
眼科学   48篇
药学   226篇
  16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期患者按住院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用SAS、SDS、自制的健康知识问卷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使用FACT-B量表对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心情状况及一年后回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各指标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经右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患者45例,分为经右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桡动脉组)14例,经右股动脉-右股静脉途径封堵PDA(股动脉组) 31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造影清晰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途径均安全有效,但经右桡动脉途径介入封堵中,平均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路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羊膜腔穿刺的132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与CMA技术对所有病例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检测结果。 结果 本研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例染色体不平衡变异与13例胎儿非整倍体,CMA检测结果与之相同,但CMA可更精确地给出染色体不平衡变异的异常位点。此外,在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中,CMA亦检出致病性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从而对疾病的诊断率提高2.27%。在4例核型正常的胎儿中,CMA检出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CNV),检出率为3.03%;但CMA不能检测出染色体倒位、多态性及平衡易位。 结论 对非整倍体和不平衡染色体变异的检出率,CMA与核型分析相同,但CMA的敏感性和分辨率更高,同时亦可检出其他有临床意义的基因拷贝数。但因CMA技术自身亦有局限性,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比较胆总管结石行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4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治疗(实验组),100例患者行传统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治疗(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被用来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室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比较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瘘、腹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较传统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及术后并发症。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在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究促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HCGR)基因突变与空卵泡综合征(EFS)的关系,指导相关生殖疾病的诊治。方法 通过基因测序对一例EFS的不孕症患者进行LHCGR基因突变和家系分析。结果 该患者LHCGR 基因第11 外显子处存在纯合突变:chr2:48915113A>G,c.1823T>C,p.Leu608Pro,突变使LHCGR 蛋白在第 608 位由亮氨酸(Leucine, Leu)突变为脯氨酸(Proline ,Pro)。对该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并对其家庭成员测序发现,父母在此位点属于杂合突变,先证者弟弟(46,XY。未育)属于纯合突变,先证者妹妹(育有一女孩、一男孩)属于杂合突变。结论 LHCGR基因突变可导致EFS,进而导致相关生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N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病区118例发生NI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1∶1条件配比非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NI患者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1;各分项费用中除其他费用外,两组患者花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NI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NI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应用雷替曲塞与碘化油混合乳剂行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按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近期(术后1个月)疗效,包括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及1年、2年生存率、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A19-9)、转氨酶及胆红素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3个月RR、DCR均高于对照(P<0.01);治疗组的1年与2年生存率分别为81.6%、5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0%和35.9%(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高于对照组7.3个月(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AFP、CEA、转氨酶、胆红素水平下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雷替曲塞与碘化油经肝动脉内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9.
背景 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 本研究采用甲醛溶液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观察注射L-甲硫氨酸(L-MET)是否会减轻大鼠足底急性炎性痛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理想的镇痛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将2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B组(L-MET+0.9%氯化钠溶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2 g/L甲醛溶液组)、D组(L-MET+2 g/L甲醛溶液组),每组6只。B组、D组腹腔注射L-MET,2次/d,总量不超过0.18 mg/kg,连续注射3 d;A组、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C组、D组左后足足跖部皮下注射2 g/L甲醛溶液20 μl,制作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足部肿胀并会出现相应的抬足舔足行为视为模型制作成功;A组、B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全程记录给药后60 min大鼠行为学,并记录疼痛次数,每隔3 min为1个观察时段,共分20个观察时段。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脊髓L4~L6之间脊髓组织,检测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大鼠脊髓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2、DNMT3a、DNMT3b RNA水平。结果 A组、B组大鼠无明显不适异常反应;C组、D组大鼠出现躁动不安、注射足抬起不着地、舔咬或抖动注射足等反应,其疼痛行为反应呈典型的双相变化,从注射后即刻开始,持续3~5 min的急性疼痛时相(第一时相),5~10 min的静息期,随后出现可持续0~45 min的继发性疼痛时相(第二时相)。C组、D组大鼠各时间点疼痛次数均多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6~39 min疼痛次数少于C组(P<0.05)。B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A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C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DNMT3a、DNMT3b RN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脊髓DNMT3a RNA水平低于C组,DNMT3b RNA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 L-MET对于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与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0.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炎症反应、诱导细胞迁徙和归巢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且与神经的产生、内分泌及变性等均密切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CXCL12及其传导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具有加重损伤及促进功能重建的双重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发作及预后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为脑卒中预防及治疗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