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重型肝炎并发脑出血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并发脑出血较为少见 ,早期极易误诊。现就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中并发脑出血病人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4例 ,女 2例 ;年龄 10~ 5 9岁 ,平均 2 8 6岁。 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血压均正常 ;脑出血 5例发生于解大便时 ,2例发生于吃饭时 ,1例发生于被抬往作检查途中。1 2 诊断依据 重型肝炎符合 1995年北京会议的诊断标准[1] ,其中慢性重型肝炎 9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5例 ,急性重型肝炎 2例。 5例有病理学诊断 ;脑出血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 3 临床特点1 3 1 本组…  相似文献   
2.
李晶 《肝脏》2012,17(10):714-716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α-干扰素组(A组)43例,恩替卡韦组(B组)51例,联合用药组(C组)44例。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和48周的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ALT复常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ALT复常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C组的HBVDNA不可检测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ALT复常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用药能够减少α-干扰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比两种药物单用时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再治疗对α-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77例,均为接受过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不应答的患者,其中接受替诺福韦治疗者41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者3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使用CytoFLEX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末,替诺福韦治疗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80.5%和90.2%,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77.8%和86.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65.9%和95.1%,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63.9%和88.9%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诺福韦治疗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9±3.9)%和(38.6±5.6)%,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的【(30.2±3.7)%和(35.1±3.6)%,P<0.05】,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1.2±0.1)和(1.5±0.1),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1.0±0.0)和(1.3±0.1),P<0.05];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替诺福韦治疗组耐药发生率为4.9%,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2.8%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908)。结论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不应答的CHB患者均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替诺福韦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优于恩替卡韦治疗,延长疗程观察是否能提高血清HBeAg转阴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香菇多糖在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对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探讨香菇多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原发性肝癌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在TACE术后第1天给予香菇多糖1 mg,3次/周,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在TACE前及TACE后4周分别抽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 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治疗组在TACE前为(10.59±4.34)%、TACE后4周(6.72±2.60)%;对照组在TACE术前为(10.21±4.42)%、TACE后4周为(8.56±3.12)%.在TACE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后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菇多糖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在TACE后立即给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与阳性药物复方甘草酸苷比较,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多剂量、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480例患者随机进入异甘草酸镁100 mg/d剂量组(A组,180例)、150 mg/d剂量组(B组,180例)和阳性药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C组,120例).试验A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na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试验B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到1%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4周,停药2周后随访.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停药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及ALT,AST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第4周观察其他肝功能指标.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计数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组内疗效指标比较采用非参数的符号秩和检验方法,组间疗效指标比较采用中心效应的方差分析法或CMH方法.结果 412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其中A组152例,B组160例,C组100例.治疗2周和4周后,三组患者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治疗2周时的ALT下降幅度,B组明显大于C组(P<0.01),治疗4周时ALT下降幅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B、C组ALT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1.76%、8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A、B、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89.86%、86.46%和72.22%,73.53%、68.47%,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停药后,三组患者均无明显反跳.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ALT升高的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围术期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90例接受TACE术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1 w时检测血清DCP和GPC3水平,分析血清DCP和GPC3下降比例判断TACE疗效的价值,比较血清DCP和GPC3不同下降比例患者生存率。结果 CR者11例,PR者20例,SD者36例,PD者23例。不同疗效患者血清DCP和GPC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DCP和GPC2水平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DCP和GPC3下降比例判断TACE疗效的AUC分别为0.788和0.775(S.E.=0.054,0.051;95%CI=0.683-0.893,0.676-0.874;P均=0.000)。灵敏度分别为0.645和0.839,特异度分别为0.864和0.66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0.50%和30.50%。90例患者随访时间7~48个月,死亡36例,失访3例。血清DCP和GPC3不同下降比例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χ~2=2.604,1.603;P=0.107,0.205)。结论治疗前后血清DCP和GPC3下降比例有助于判断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指导临床,但其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长期抗病毒后生物化学应答不佳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随机对照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仍按原方案持续治疗并加用复方益肝灵片,观察组沿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双环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水平,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肝脏弹性值。结果观察组治疗48周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48周时(P0.05)。观察组治疗48周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48周时(P0.05),丙二醛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48周时(P0.05)。观察组肝脏弹性值15KPa 37例,15KPa 13例;对照组肝脏弹性值15KPa 35,15KPa 15例。观察组治疗48周时肝脏弹性值15KPa者和15KPa者肝脏弹性平均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48周时(P0.05)。结论双环醇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生物化学应答不佳者肝功能,降低肝脏弹性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共入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30例,拉米夫定组30例。治疗4、12、24、48周时观察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不到、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的比例。结果:替比夫定组治疗后4、12、24、48周与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在治疗4、12、24、48周时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抑制HBV-DNA复制能力,有较高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时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共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观察组联合使用双环醇,将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水平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基转移酶以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更低(P均<0.05).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能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