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0篇
  免费   720篇
  国内免费   430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420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341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667篇
内科学   604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85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科学   649篇
综合类   1690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730篇
眼科学   74篇
药学   237篇
  15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41.
目的 引入并修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亲子互动-喂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信效度研究。方法 按照国际测试委员会指南,对原亲子互动-喂养量表进行翻译,形成中文版亲子互动-喂养量表(PCI-FS-C)。2018年6月—2019年1月方便抽样北京、银川、兰州和马鞍山市4所妇幼保健院,招募310例0~12个月母子对,采集婴儿一次完整喂养过程的视频,由经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培训合格获得原版量表评估资质人员进行视频编码评分。抽样6例评估评分者信度;于14~21 d后随机抽样10%评估重测信度;随机抽样41例进行中文版婴儿-学步儿家庭环境观察评估表(IT-HOME-C)效标效度检验。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区分效度分析。结果 共获得273例有效样本。总量表、照护者和婴儿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46、0.805和0.690;总量表、照护者和婴儿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7、0.778和0.480(P<0.01);总量表评分者信度Kendall相关性系数为0.860;PCI-FS-C的总分、照护者和婴儿量表总分与IT-HOME-C总分呈显著性中度正相关(r=0.526、0.506、0.427,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婴儿年龄与PCI-FS-C量表总分、照护者量表和婴儿量表总分显著相关(b=3.24、2.31、0.92)。结论 中文版亲子互动-喂养量表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我国婴儿喂养亲子互动的评估工具。今后可以考虑开展大样本量分层抽样的本土化常模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洗手相关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12月,利用问卷星软件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9个区36所幼儿园和18所小学的7 494名儿童家长开展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为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防护知识正确知晓、对疫情风险感知程度、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等的情况,以及儿童的洗手行为。  结果  学龄前儿童正确洗手的比例为70.2%,高于小学生(61.9%)(χ2=57.63,P<0.01)。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洗手相关知识(36.2%,33.4%)、对疫情风险感知低(28.9%,25.4%)、提供洗手指导(99.1%,97.9%)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2,22.84,18.68,P值均<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我效能高的比例(75.7%)低于小学生家长(78.2%)(χ2=6.43,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城区、家长自我效能较高、风险感知低、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儿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性高;对于学龄前儿童,非独生子女与正确洗手行为呈负相关(OR=0.79,95%CI=0.69~0.92);对于小学生,女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是男童1.21倍(95%CI=1.06~1.39),家长知晓知识者是不知晓者的1.20倍(95%CI=1.04~1.40,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洗手行为优于小学生,家长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洗手行为的认知,自我效能以及采取的指导行为对于儿童健康行为养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家长指导儿童预防传染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父母身高对7岁以下儿童身高的影响效应,为个体儿童生长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父母身高信息完整的161 297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参照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计算儿童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和父母身高中值的Z分值,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儿童身高与父身高、母身高、父母身高中值的相关性,并按父母身高分组,比较各组儿童身高的差异。 结果 1)儿童身高与父身高、母身高和父母身高中值正相关(r=0.13~0.42,P<0.05),且与父母身高中值的相关系数最高;2)按父母身高中值分为矮身材、偏矮、中等偏下、中等偏上、较高、高身材6组,各组儿童平均身高依次递增,父母矮身材组儿童身高比父母高身材组低1.9~14.7 cm,年龄越大差值越大;3)父母身高偏矮组子女身高第3百分位(P3)比中国儿童身高标准P3低0.6~4.8 cm,而父母较高身材组P3则比身高标准P3高0.6~4.7 cm;4)父母矮身材、偏矮、中等偏下、中等偏上、较高和高身材组的儿童身高Z分值与父母身高中值Z分值差值依次为1.27±0.99、0.61±0.92、0.18±0.89、-0.19±0.90、-0.61±0.93、-1.17±0.92。结论 7岁以下儿童身高与父母身高正相关;矮身材父母的子女身高明显低于高身材父母子女;矮身材父母子女身高高于家庭遗传身高;个体儿童身高评估和解释时,不可忽视父母身高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静脉注射剂对呼吸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轻到中度呼吸系统感染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5天,另一组使用红霉素治疗7-14天,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天以及治疗结束后1天进行细菌学评价。结果:44例患者入选,41例完成观察,阿奇霉素组治疗有效率为95.23%,而红霉素组为85%(P>0.05);二组中分别检出16株细菌,并分别有15株被清除(93.75%),阿奇霉素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3%,红霉素组为17.4%(P>0.05),结论.静脉注射阿奇霉素5天与使用红霉素7-14天的临床疗效相当,阿奇霉素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主要为一过性ALT升高。  相似文献   
45.
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 -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 with low-pressure per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术者对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LRC)+改良回肠通道术(MIC)的学习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42例接受完全LRC+MI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8例;年龄(63.4±9.1)岁。其中术者1行34例手术,术者2行8例。将术者1的34例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第1~12例为A组,第13~23例为B组,第24~34例为C组;术者2实施的8例为D组。4组中有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0、1、4、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的重要步骤包括光源透射下离断肠系膜、输出袢固定的条件下行输尿管-输出袢反流性对端吻合、缝合后腹膜缺口。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构建回肠通道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切缘阳性比例等重要手术指标。结果各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A~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30.0(320.0,360.0)、300.0(250.0,308.0)、270.0(216.0,3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组构建回肠通道时间分别为136.5(131.3,147.5)、92.0(79.0,119.0)、79.0(72.0,11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时间和构建回肠通道时间组间两两比较,A、B组,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血量[200.0(125.0,300.0)、100.0(100.0,150.0)、200.0(100.0,400.0)ml]、并发症发生比例[4/12、4/11、3/11]、淋巴结清扫数量[(19.0±10.7)、(16.0±9.8)、(23.3±8.5)枚]、切缘阳性比例(1/12、1/11、2/11)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手术时间420.0(350.0,450.0)min,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出血量200.0(112.5,350.0)ml,并发症发生比例2/8,淋巴结清扫数量(13.8±7.1)个,切缘阳性比例1/8,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LRC+MIC学习效果明显,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及构建回肠通道时间显著下降;该术式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1日~2021年1月31日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且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4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中央椎管狭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7~77岁(67.79±6.29岁),体质指数(BMI)为22.31±2.89kg/m2;随访3~9个月(3.86±1.80个月);双侧侧隐窝狭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50~79岁(62.75±8.02岁),BMI 23.14±2.73kg/m2,随访3~9个月(4.83±2.30个月)。中央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前病变节段Schizas分级B级14例,C级13例,D级1例;侧隐窝狭窄组患者术前A级8例,B级17例,C级11例。统计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次日、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前后的硬脊膜囊截面积、血常规血红蛋白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和出院时间。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手术减压前后临床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次日、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中央椎管狭窄组和侧隐窝狭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分别下降21.54±7.24g/L和21.00±7.67g/L,手术时间分别为120.75±9.79min和106.40±12.99min,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61±0.63d和1.47±0.61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39±1.77d和3.69±1.70d,硬脊膜囊截面积改善率分别为(108.21±38.28)%和(62.20±53.10)%。中央椎管狭窄组术后病变节段Schizas分级均恢复至A级;侧隐窝狭窄组1例患者由术前C级恢复至B级,其余35例均恢复至A级。两组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技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中央椎管狭窄和双侧侧隐窝狭窄能够实现充分的减压,早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亦较高。  相似文献   
48.
Summary

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only a few retrospective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the outcomes of sandwich vertebral bodies (SVBs). This is a long-term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VB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patients with SVBs had a relatively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new fractures after VA, the incidence rate of new fractur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tatistical power of this study was very limited. Therefore, and because the refracture rate in these patients is substantial, routin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patients after VA for osteoporosis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Background

Sandwich vertebral bodies (SVBs) are intact unaugmented vertebral bodies between two previously augmented vertebrae. Until recently,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outcomes and strategies for SVB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incidence of new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SVB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79 patients with 237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ho underwent vertebral augmentation (VA). Among them, 23 patients with 24 levels of SVBs were included. Spinal radiographs (X-ray and CT) of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prior to surgery 1 day after primary VA and during follow-up.

Results

All patients successfully underwent PKP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of 21.48 months. Asymptomatic cement leakage occurred in four patients (17.4%), and eight patients (34.8%) developed new fractures following primary PKP, including four sandwich, six adjacent, four remote vertebral fractures, and one re-collapse of cemented vertebrae. The incidence of new fractures in the SVB and control groups was 16.7% (4/24) and 13.0% (6/46), respectivel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s

Although patients with SVBs had a relatively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new fractures after VA, the incidence rate of new fractur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tatistical power of this study was very limited. Therefore, and because the refracture rate in these patients is substantial, routin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patients after VA for osteoporosis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49.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