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42.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 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鄄ELISA、IHA?鄄A和IHA?鄄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鄄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鄄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 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母鼠妊娠早期铅暴露后幼鼠牙胚Cbfα1的表达变化。方法 30只受孕母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孕早期低剂量组(60 mg/kg)和孕早期高剂量组(240 mg/kg),即于受孕第0天给去离子水或醋酸铅直至仔鼠断乳,在幼鼠生后第2、4、8、10天将幼鼠拉颈处死,分离解剖含下颌第1磨牙区的下颌骨,用新鲜配制4%多聚甲醛固定过夜,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近、远、中向5μm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Power VisionTM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制片,观察牙胚发育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学可见牙胚随着铅暴露剂量的增加,釉质层变薄,甚至消失。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bfα1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结论母鼠孕早期铅暴露致后代牙胚中Cbfα1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44.
新杀螺药溴乙酰胺经过多次现场试验和防治试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杀螺高效并兼杀螺卵、对鱼类毒性低、易溶于水和使用方便等优点[1-3],且无致突变性[4],特别适用于养鱼水域灭螺。以往使用溴乙酰胺的地区多为山丘地区,湖区只有小面积草滩喷洒溴乙酰胺灭螺的报...  相似文献   
45.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左颈部包块4月余。患者家住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于今年2月去福建打工,2个月后发现左颈部蚕豆大包块1个,并在4个月内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包块呈不规则圆形,可上下小范围移走,无红肿热痛,无压痛,有瘙痒感,质中。患者有吃青蛙等多种水生动物史,但否认有用蛙肉或蛇肉敷贴伤口、疮疖史。常有腹痛,大便1次/2d,否认排虫史。常有荨麻疹发作。系统体查无异常,亦未发现其他皮下包块。用ELISA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 2002—2019 年九江市濂溪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情况,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 2002—2019 年九江市濂溪区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分析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螺情等变化情况。 结果 2012—2019 年连续 8 年没有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人群校正感染率由 0. 43%降为0,家畜校正感染率由最高的 4. 20%波动下降至 0。 2002—2019 年有螺面积总体呈现波动上升,2016 年钉螺面积出现高峰,2010—2019 年连续 10 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人群校正感染率与耕牛存栏数成正相关,与血防经费投入呈负相关。 结论 2002—2019 年濂溪区血吸虫病人畜病情稳步下降,在钉螺孳生环境未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以人畜化疗为主,辅以易感地带灭螺和健康教育的血吸虫病控制策略效果明显,但相关项目经费的减少对疫情防控成果的巩固和迈向消除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47.
1987~1989年,对鄱阳湖、洞庭湖地区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进行了调查分析。 方法及诊断依据 共查5792例(鄱阳湖区4 063例,洞庭湖区1729例),均有疫水接触史和明显的症状、体征。其中75.1%的病人体温在38℃以上,74.4%嗜酸性细胞比例在11%以上,87.4%检出日本血吸虫卵,12.3%免疫诊断阳性。另鄱阳湖区1987年少数病人(0.3%)是以有疫水接触史和症状、体征阳性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8.
应用视听手段、技能培训和提供防护药品对鄱阳湖重疫区成年男性居民进行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教育干预后,实验组血防知识及格率和对血吸虫病检查及化疗态度正确率分别由80.00%和67.06%提高到91.36%和97.53%,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7%和31.25%;查病和化疗依从率分别由71.91%和75.28%上升到85.23%和92.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76%和32.18%;游泳接触疫水率由10.05%下降到2.28%,比对照组下降了78.29%;但实验组捕鱼接触疫水率由25..06%上升到36.94%,总疫水接触率和血吸虫感染率未见下降。对照组查病和化疗依从率较上年显著下降,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变化。对此目标人群,目前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其血吸虫病检查和化疗的依从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49.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题库》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与行为题库》(《题库》)编写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可理解性,并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意见与建议。方法随机选择江西和四川两省93名血防专业人员、血吸虫病疫区121名学生和107名成年村民为预试验对象。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对《题库》进行预试验。结果认为《题库》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可理解性的预试验对象分别占72.04%、92.47%、68.82%、81.14%和70.13%,同时对某些题项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结论《题库》经修改完善后可用于疫区现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50.
钩虫“再感染”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钩虫病防治工作中,反复感染钩虫是防治工作难以巩固和取得成效的原因。以往,钩虫的再感染归因于粪便管理不善,污染土壤。但实践证明粪便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并且也不能在阻断钩虫病传播上起决定性作用。为了说明钩虫幼虫在人体内的滞留移行现象,我们于1987—1989年,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