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95篇
  2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索影响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241例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分,采用减分率评定疗效。分析人口学因素、基线HAMD、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MMPI-2)、认知功能评分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转运体(5-HTTL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3种基因多态对疗效的预测。结果:基线HAMD评分(β=0.771,P0.001)、MMPI-2中偏执(Pa)分(β=-0.322,P=0.032,R2=0.451)、连线测验B评分(TMT-B)(β=-0.045,P=0.013)、汉诺塔总分(β=-0.067,P=0.026)、数字广度(倒序)分(β=-0.974,P=0.025)及GR BclI基因G-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与抗抑郁剂HAMD减分率有关。整合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结合基线HAMD评分(β=0.894,P0.001)、MMPI-2-Pa分(β=-0.155,P=0.036)和TMT-B分(β=-0.038,P=0.034)3个预测因子可解释57.1%的变异。结论:基线HAMD评分、MMPI-2-Pa分和TMT-B分可预测抗抑郁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各个阶段认知功能的特点及与精神病病理症状的相关性,并研究帕利哌酮的干预作用。方法运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 Stroop 色词测验对满足入组标准的超高危组、首发组及正常组人群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各组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评估;评估认知功能与精神病症状的相关性。对首发组患者采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 CPT、Stroop 色词测验及 PANSS 评分。结果3组 CPT 和 Stroop 色词测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PANSS 总分与 CPT 存在相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CPT 和 Stroop 色词测验得分均明显升高,PANSS 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认知功能缺损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疾病的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一缺损;且精神病性症状愈严重,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愈明显。帕利哌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33.
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三大原发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风险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负载状态下的脑电图特异性,本试验收集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9例健康受试者的脑电信号作为对照,基于小波变换提取各频段信号,计算非线性动力学及脑功能网络属性等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将两类人群进行自动分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受试者在认知负载状态下,Fp1和Fp2导联在α、β、θ、γ这4个频带的关联维数和样本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大脑额叶功能损伤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将非线性动力学与脑功能网络属性相结合作为分类器的输入特征,所得分类效果最优,其结果显示准确率为76.77%、敏感度为72.09%、特异性为80.36%。本研究结果表明,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和脑功能网络属性等特征,或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新入职精神科护士遭受患者言语暴力攻击后的心理体验,分析言语暴力对其造成的影响,探索并优化相应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3名新入职精神科护士进行面对面、个体化深入访谈,及时总结整理相关资料。量性数据以分类变量统计频率,质性数据采用Colaizzi分析法整理资料形成主题。结果 新入职精神科护士工作半年时达到遭受言语暴力的高峰,其心理感受和体验包含委屈、害怕无助、无所谓、愤怒以及无所谓等。结论 新入职精神科护士易遭受患者言语暴力,并产生委屈、害怕、无所谓、愤怒等情绪,采取了合理化、正面应对的态度和相应措施。提示应关注其心理感受和态度,及时提供事后干预,完善相关指引和培训。  相似文献   
35.
目的:调查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患者的生命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升MMT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2019年5月—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MMT门诊治疗的197例患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阿片类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OP)、海洛因渴求问卷(HCQ)、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量表(QOL-DA)进行调查。先后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其生命质量及其4个领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MT中断次数和OP、HCQ、BAI、BDI、PSQI总分是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及其4个领域的重要因素。MMT是否中断是躯体功能的影响因素,美沙酮治疗剂量可能影响生命质量及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MMT中断次数(在戒毒症状及毒副作用2个领域)、OP(在4个领域)、HCQ(在心理、社会功能、戒毒症状及毒副作用3个领域)、BAI(在躯体、心理功能、戒毒症状及毒副作用3个领域)、PSQI总分(在躯体和社会功能2个领域)是MMT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抑郁情绪(BDI总分)是MMT患者...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压灸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胃肠道副反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压灸中脘、气海、足三里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6.87%,高于对照组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灸能有效改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胃肠道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评与他评量表差异及与人口学资料、自知力、临床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2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自评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他评。比较自评与他评量表高差异与低差异两组间人口学资料、自知力、临床症状,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与PANSS总分有相关性(r=0.343,P0.05);受教育年限、阳性症状分和疾病认识分的差异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阳性症状、疾病认识、受教育年限是患者自评与他评症状差异的相关因素。自评量表可以多角度地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法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f MRI脑网络改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广州市惠爱医院门诊80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假针对照组各40例,均治疗14天,对其进行治疗前后静息态f MRI检查,并于治疗前后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检验血浆ACTH、血清CORT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HAMD-24、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减分差值大于假针对照组;2血生化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ACTH、血清CORT水平较治疗前低,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功能活动比较:两组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醒脑开窍法电针能有效调控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脑网络活动信号,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机体的代偿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PP)的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患者出院日记录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单药组)与接受APP患者(APP组)的临床特点,描述APP中具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入组8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64例(45.4%)使用APP。与单药组相比,APP组发病年龄更小、本次住院时间和总病程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P组中78.0%的患者为同时使用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常见的联用方式为利培酮(47.3%)、氯氮平(44.5%)和奥氮平(40.1%)联合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接受APP方案的患者发病较早且病程迁延;两种SGA联用是APP中最常见的疗法,APP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氯氮平和奥氮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丙戊酸钠联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均早晚2次服用,持续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RM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操作测验(CPT)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评定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均明显改善,持续注意水平明显改善,观察组错误应答数与持续应答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能够有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