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超短波配合药物治疗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痔疮患者30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竖脊肌的收缩特性,探讨其与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方法:33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牵张技术、肌力训练、平衡训练、ADL训练、作业训练、理疗等,80min/次,2次/d,6天/W,共8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利用电脑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增加握力、捏力等手功能训练,20min/次,2次/d,6天/W,共8周。结果:比较2组在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利用电脑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联合运动、作业等多种康复治疗方式能促进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中金属蛋白酶-13(MMP-13)与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选用6只1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进行体外培养,传至第二代,分为对照组与4个LIPUS辐射组,LI-PUS强度分别是20mW/cm2、30mW/cm2、40mW/cm2、50mW/cm2。每天辐射20min,连续10d,每天细胞计数;分别在第5天及第10天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技术、qRT-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中MMP-13、Ⅱ型胶原的含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各LIPUS辐射组软骨细胞数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40mW/cm2组软骨细胞数最高,与其他各辐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细胞培养5d和10d后,MMP-13含量均较第0天明显升高(P<0.05)。但各辐射组MMP-13含量均较其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40mW/cm2组MMP-13含量最低(P<0.05);③细胞培养5d和10d后,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第0天明显降低(P<0.05)。但各辐射组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其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40mW/cm2组Ⅱ型胶原表达量最高(P<0.05);④MMP-13与Ⅱ型胶原含量呈负相关(r=-0.757,P<0.05)。结论:不同强度的LIPUS体外辐射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MMP-13的表达,延缓II型胶原的降解。  相似文献   
6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离子导入治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直流电VitB1和碘离子导入的疗效差别,筛选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组合。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B组23例。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急性期的物理治疗均相同。恢复期,给予红外线、神经肌肉电刺激、面部运动功能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另外A组患者配合VitB1直流电导入疗法,B组患者配合碘离子直流电导入,两组患者恢复期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应用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自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之前显著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VitB1组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其中直流电VitB1导入治疗的组合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治疗的组合。  相似文献   
66.
电刺激等长收缩运动心血管反应与肌群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等长收缩运动 (IE)时心血管反应与肌群质量的关系。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 2 0只 (雌 8只 ,雄 12只 ,11± 1 8公斤 )。浅麻醉下以感应电刺激腓肠肌产生最大IE ,在安静、单侧IE(SIE)、恢复 5、10、2 0分钟、双侧IE(DIE)、恢复 5、10、2 0分钟时采用心导管测定心率、血压、以及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1)SIE与DIE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肺动脉收缩压、心输出量及总血管阻力明显增加 (p <0 0 1) ;每搏量均明显下降 (p <0 0 1) ;肺毛压、肺动脉舒张压、左右心室作功、肺血管阻力和总外周阻力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2 )SIE与DIE相比 ,心血管反应的净增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排除大脑皮层命令后 ,单纯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与运动肌群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可独立步行脑卒中患者心率、主观劳累程度分级与运动强度间的相关性。 方法共选取18例具有独立步行功能的脑卒中患者,采用K4b2型便携式运动心肺功能仪记录受试者在静息坐位、坐-站转换、靠墙挺髋、患腿支撑-健腿上抬、健腿支撑-患腿上抬、上下楼梯、60 m行走过程中的心率、耗氧量以及完成每项动作后的主观劳累程度分级。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心率及主观劳累程度分级与耗氧量间的相关性。 结果具有独立步行功能脑卒中患者心率与耗氧量间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主观劳累分级与耗氧量间仅为弱相关性。 结论对于具有独立步行功能的脑卒中患者而言,采用心率作为运动强度评定指标优于主观劳累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8例,均按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及增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A组更显著;Lindmark手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的依从性和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配合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采用表面EMG(sEMG)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功能状态下小腿三头肌的sEMG变化。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恢复期存在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分别采集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伸膝位和屈膝位的健患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以及患者在行走5个步行周期时健患侧内外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sEMG信号。并对sEMG的均方根振幅(RMS)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过程中:患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伸膝位明显高于屈膝位(均P0.05),比目鱼肌无明显差异;同体位下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患侧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伸膝位时患侧内侧腓肠肌的RMS值最高。(2)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支撑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的RMS值高于患侧(P0.01),比目鱼肌无差异;摆动相时,健侧内外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的RMS值高于患侧(均P0.01)。支撑相时,比目鱼肌贡献度患侧高于健侧(P0.05),而外侧腓肠肌的贡献度健侧高于患侧(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踝关节被动背屈牵伸时,腓肠肌是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主要因素。步行时,患侧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腓肠肌成为主要步行推动肌群。  相似文献   
70.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与非OSA患者咽部形态进行比较,了解咽部形态与脑卒中OSA的关系。 方法 发病30 d内的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夜间行多导睡眠图监测后分为脑卒中OSA组及脑卒中非OSA组,两组患者均行咽部MRI检查并测得腭后距离、舌后距离、软腭长度、舌长、咽侧壁软组织的厚度、高口咽区面积、低口咽区面积、咽部最小面积等相关数值,将两组患者咽部测得相关值进行比较,将腭后距离与其他口咽测量指标、AHI、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年龄、病程、BMI、颈围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腭后距离作脑卒中OSA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 结果 脑卒中OSA组患者腭后距离较非OSA患者的偏小(P=0.002),脑卒中OSA患者腭后距离与舌后距离呈相关(R=0.502, P=0.017);脑卒中OSA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非OSA患者偏高(P=0.049);脑卒中OSA患者腭后距离与AHI值呈负相关(R=-0.873, P=0.000),腭后距离对脑卒中O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腭后距离对于脑卒中OSA有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论 咽部形态学改变与脑卒中OSA相关,腭后距离对脑卒中OS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腭后距离与脑卒中OSA严重程度有关;脑卒中OSA患者的洼田饮水分级较非OSA患者高,脑卒中患者OSA可能与吞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