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15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摘要】目的:研究计算DWI(cDWI)技术所得图像质量及胰腺癌显示能力,了解cDWI技术特别是高b值cDWI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优选b值。方法: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纳入本研究。利用Body Diffusion Toolbox软件(Siemens Healthcare,Germany)及原始DWI图像(b=0、500s/mm2)获取cDWI图像(b=c1000、c1500、c2000s/mm2),评价并分析不同b值间DWI及cDWI图像质量、PDAC显示分型(Ⅰ型-PDAC相对周围胰腺高信号,且境界清楚;型-PDAC相对周围胰腺高信号,但与远端胰腺(尾侧)境界不清;Ⅲ型-PDAC相对周围胰腺等信号,或病灶不可见;Ⅳ型-PDAC相对周围胰腺低信号)是否存在差异,测量分析不同b值间胰腺组织、PDAC与竖脊肌信号比、PDAC与胰腺信号对比、PDAC-胰腺信号差异与竖脊肌信号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cDWI图像质量随b值增高下降。c1000s/mm2组PDAC显示Ⅰ型病灶比例较500s/mm2组增加(P<0.001),型相应减少,c1000s/mm2与c1500s/mm2、c2000s/m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b值间PDAC近远端胰腺与竖脊肌信号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AC与竖脊肌信号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PDAC与竖脊肌信号比和近远端胰腺与竖脊肌信号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AC与远端胰腺信号对比随b值增高而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AC-近端胰腺信号差异与竖脊肌信号比仅c1500s/mm2与c2000s/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DAC-远端胰腺信号差异与竖脊肌信号比随b值增高而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病变应用cDWI技术时计算b值为c1000~c1500s/mm2能够在维持图像质量的同时提高胰腺癌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分析成人正常肾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特征,评估不同部位、性别和年龄对IVIM-DWI 参数的影响。方法招募3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肾脏 IVIM-DWI 检查,2名影像医师分别测量双肾上极、中部和下极肾实质的 D 值、D?值和 f 值。结果成人正常肾脏中部的 D 值、D?值和 f 值分别为(1.61±0.16)×10-3 mm2/s、(17.45±3.78)×10-3 mm2/s和(26.88±5.19)%。右肾的 D 值高于左肾(P <0.05)。男性志愿者肾脏的 f 值高于女性(t=3.321,P =0.001)。正常肾脏>50岁组的 D 值低于≤50岁组(t=3.548,P =0.001),年龄和 D 值呈负相关(r =-0.406)。2位观察者测量的 D 值、D?值和 f 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56和0.741,肾脏中部 IVIM-DWI 各参数的一致性高于肾脏上极和下极。结论成人正常肾脏 IVIM-DWI 参数受不同部位、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燥湿解毒复方对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生长的影响,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判断该燥湿解毒复方治疗胰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C57BL/6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模型,将40只皮下荷瘤的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给药组[27.82 g生药/(kg·d)],中等剂量给药组[13.91 g生药/(kg·d)],低剂量给药组[6.96 g生药/(kg·d)]以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每天灌胃1次,共21天。实验过程中观测小鼠体质量变化以及荷瘤体积变化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实验结束后测量各组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利用BATMAN-TCM、STRING、GEPIA 2数据库判断该燥湿解毒复方针对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及相关生物学通路,探索靶点分子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高剂量给药组和中等剂量给药组的小鼠肿瘤生长曲线较为平稳,低剂量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曲线则相对陡直。实验结束后测量发现高剂量给药组及中等剂量给药组小鼠瘤体质量分别为(0.16±0.08) g及(0.18±0.06) g,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瘤体质量(P<0.05)。高剂量给药组、中等剂量给药组及低剂量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50.00%、43.75%和28.12%(P<0.05)。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燥湿解毒复方针对胰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包括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beta precursor protein,APP)、Polo样激酶1(Polo like kinase 1,PLK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碳酸酐酶2(carbonic anhydrase 2,CA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 beta,RARB)、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 1,NTSR1)和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etase,TYMS)。这些靶点蛋白在人体内参与调节骨吸收、细胞对维生素A的反应、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超氧阴离子的正向调节、苏氨酸磷酸化的调节、肝细胞再生、一碳代谢过程、RNA聚合酶Ⅱ对pri-miRNA转录的调控、柱状上皮细胞的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EGFR和PLK1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 根据小鼠胰腺癌细胞株皮下荷瘤模型及生物信息学结果,该燥湿解毒复方能抑制胰腺癌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36例采用1.5T或3.0T MRI行上腹部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IPSVS患者(PHVS 29例,PIVCS 7例)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IPSVS以Tanoue第1种类型的第1亚型(72.2%)和ParkⅡ型(58.3%)最常见。PHVS所在部位除肝Ⅰ段外其它段均存在,以Ⅲ、Ⅵ、Ⅷ段多见,分布在肝内、肝周及包膜下几率相仿,以1个病灶为主,2个及以上病灶少见,形态以结节状为主、动脉瘤状次之,迂曲状及混合形态少见,病灶长径多大于1.0 cm;PIVCS位于肝Ⅰ、Ⅵ、Ⅶ段,分布在肝内-肝周-肝外多见,肝内-肝周及包膜下次之,肝内少见,形态以混合形态的迂曲、结节状为主,病灶长径均大于1.0 cm。IPSVS于MRI平扫T1WI显示上下连续层面肝内的低信号与肝内血管相连,T2WI呈大部分流空的低信号和少许稍高信号,增强显示与病灶相交通的供血门静脉和引流的肝静脉、下腔静脉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IPSVS的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85B和ESAT-6鼠单克隆抗体靶向CT对比剂对小鼠急性感染肺结核动物模型显示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已纯化的抗85B和ESAT-6鼠单克隆抗体与碘原子耦联制备靶向CT对比剂,计算对比剂溶液中抗体含量和结合127Ⅰ含量,稀释后配制成5μg I/ml备用.将20只小鼠急性感染肺结核动物模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并编号,分别记为靶向对比剂85B组和ESAT-6组、普通对比剂组和对照组.普通对比剂组与85B组注射含碘浓度相同的碘海醇稀释液;对照组注射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前、后不同时间(即刻,6、12、24 h)行微CT(Micro-CT)扫描,观察小鼠肺内病变的显示情况,判断指标为病变CT值,绘制CT强化-时间曲线,并计算强化率.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所制备的2.52 ml抗85B对比剂溶液中含有210~ 255μg抗体、10.5 ~ 16.6μg 127Ⅰ;2.93 ml抗ESAT-6对比剂溶液中含有抗体147μg、结合127Ⅰ约20.58 μg.靶向对比剂组小鼠肺内病变的CT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注射对比剂后12 h(t12)病变强化明显,在注射对比剂24 h(t24)后肺内病变仍有强化,且与普通对比剂组小鼠肺内病变的CT值相比[85B组t12=(-125.04±13.58)HU,t24=(-117.37±12.28)HU和ESAT-6组t12=(-122.14±19.01)HU,t24=(-114.23±17.08)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24 ht值分别为4.05和6.39,P值均<0.05).对照组小鼠肺内病变在注射PBS前后,均未见强化.结论 制备的抗85B和ESAT-6结核特异抗体靶向CT对比剂在小鼠肺结核动物模型中具有一定靶向性,为结核相关靶向对比剂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静脉流出道阻塞(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VOO)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总结相关介入处理经验。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例LT术后VOO患者的介入处理方式和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VOO患者中,下腔静脉狭窄16例次,肝静脉狭窄9例次。21例患者均采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联合自膨式支架植入。术前跨狭窄压力梯度为3~31 cmH2O,平均(12.7±8.3) cmH2O,术后压力梯度为0~5 cmH2O,平均(2.2±1.5) cmH2O。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与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下腔静脉及肝静脉1、3、5和10年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LT术后VOO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作为LT术后VOO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动态增强CT和MRI诊断乳头状肾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血液动力学特征、病理等及其相关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3例,术前行CT平扫及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2例同时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中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分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6例,其中呈边缘结节状突起5例、不规则形1例;直径1.5~9.0cm,平均4.7cm;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9例,所有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平扫CT值18.3~35.9HU,平均26.3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27.9~57.1HU,平均36.2HU;实质期CT值34.8~71.0HU,平均48.6HU。实质期肿瘤境界最清楚,坏死囊变区不强化。2例行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CT扫描和MRI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胸膜面SSD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表面遮盖成像(SSD)的三维肺表面表现. 资料与方法 比较30例周围型肺癌SSD及轴位图像的完整胸膜凹陷显示率,其中8例术后行充气标本制作和/或有肺叶术中充气照片. 结果 21例表现为三维完整凹陷征(70%),10例表现为轴位完整凹陷征(33.33%),SSD对完整胸膜凹陷征显示率高于横断位(P<0.05).8例有肺癌肺叶照片的患者中,4例表现为三维完整凹陷征,4例表现为三维非完整凹陷征. 结论 与薄层轴位图像相比,SSD显示出胸膜凹陷征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表现,探讨MDCTA在头臂型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已确诊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21例,行MDCTA,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底颈动脉,注射流率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将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分段评价,采用NASCET标准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21例大动脉炎中,左侧弓上分支及颈动脉段正常或轻度狭窄31段,中度狭窄32段,重度狭窄45段,闭塞16段,瘤样扩张2段.累及右侧依次为60,26,29,8,3段.弓上分支及颈动脉近心段病变发病率为57.1%,中远段为61.9%.动脉管壁厚度为1.2~4.1mm,平均3.2mm.其他征象包括管壁模糊47段,管壁环状强化35段,管壁不均匀强化23段,双环征12段.结论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狭窄比闭塞多见,闭塞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其中,左侧颈总动脉受累的概率高于右侧,狭窄程度重于右侧.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显示大动脉炎特有的管壁改变,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以及判断病变是否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Mn-DPDP增强MRI与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MRI在诊断小肝癌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26例,采用GE Signa 1.5T MR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Mn-DPDP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30min行SE序列T1WI和FMPSPGR序列T1WI扫描,24h后重复上述扫描序列各1次,观察MRI平扫,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和Mn-DPDP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和包膜的显示情况以及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6例SHCC共发现病灶32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68.72%(22/32),Gd-DTPA增强为87.5%(28/32),Mn-DPDP增强为93.75%(30/32),和Gd-DTPA增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和MRI平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发现24个病灶有包膜,Mn-DPDP增强对SHCC包膜的显示(87.5%),明显优于MRI平扫(20.83%)和Gd-DTPA动态增强(62.5%),和后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n-DPDP增强MRI对SHCC病灶的检出力中高于Gd-DTPA增强和MRI平扫,对包膜的显示率明显高于Gd-DTPA增强和平扫MRI,为SHCC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