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杨威  周咏  金忱  傅德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34-2135,213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2006年6月上海华山医院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23例患者,及采取单纯随机法选择出的同期住院的术后未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将12种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其中4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这些因素分别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低前白蛋白血症、糖尿病(BG>7.8mmol/L)及长时间TPN。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的4个变量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只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低前白蛋白血症和糖尿病(BG>7.8mmol/L)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低前白蛋白血症和糖尿病(BG>7.8mmol/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2.
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治疗6个月间的成本-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作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评价。方法:按分层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纳入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分别采集两组患者自发病到发病后6个月的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以及各费用的详细费用构成。对于每例样本在入选时(V0)和第六个月月末(V3)分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每提高1分,则需要消耗的住院相关费用、西药费、规范的康复费、总的康复费、直接医疗费和总的成本费用分别为:¥314.90、¥133.79、¥100.12、¥187.49、¥579.25和¥851.65,认知功能每提高1分消耗的成本费用分别为:¥1905.36、¥809.50、¥605.82、¥1134.48、¥3504.94和¥5153.17,综合功能每提高1分消耗的成本费用分别为:¥272.85、¥115.92、¥86.75、¥162.46、¥501.92和¥737.95。不管是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还是综合功能每提高1分,康复组所耗费的成本费用明显较对照组为低,对照组约是康复组的2-3倍。结论:三级康复治疗是一种经济的、有效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3.
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32例神经外科患者的研究,评价术中超声检查在病灶的定位,肿瘤边界的确定,监测术后有无肿瘤残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术中超声对颅内病灶的发现率达到了100%.术中超声能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边缘.在术后对残余肿瘤的监测方面,超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术中超声的应用,将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正常脑组织损伤,因此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状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加注射阿霉素造模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补肾活血方组(中药组)、西药福辛普利钠对照组(西药组),每组11只。分别灌胃给药及生理盐水8周后,观察大鼠24 h尿蛋白及肾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ELISA检测血浆和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明显增多,肾功能下降;肾组织中TIMP-1表达增加,MMP-1表达下降,半定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降低肾组织TIMP-1含量,提高MMP-1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和肾组织的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 <0.01),中药组血和肾组织的TGF-β1含量较模型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胶质肉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1999~2008年间经神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病例54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共54例,其中51例住于大脑半球,占94.4%;在40~60岁年龄段多发,占75.9%;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其较胶质母细胞瘤生存期更短,并具有一定的颅外转移性。【结论】胶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颅内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预后较胶质母细胞瘤更差,其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6.
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全盲验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验证落花生枝叶制剂对失眠症的疗效,14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全盲分为治疗组72例(用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对照组74例(用焦糖,野菊花制成安慰剂),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6.7%,显效41.7%,有效15.3%,总有效率73.6%,对照组临床痊愈4.1%,显效27.0%,有效12.2%,总有效率43.2%,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7.
嗜酸粒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02~0.04,超过正常但小于0.1称轻度增多,介于0.1—0.5为中度增多,大于0.5则为重度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许多皮肤病相关,可归为二类,一类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主要有:Ofuji嗜酸性化脓性毛囊炎、Wells综合征、嗜酸性脂膜炎、Gleich综合征(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周期性血管水肿)、嗜酸粒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口腔黏膜嗜酸粒细胞性溃疡、新生儿毒性红斑、嗜酸粒细胞性面部肉芽肿、一过性嗜酸粒细胞性结节病及结节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另一类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其中部分疾病可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包括特应性皮炎、虫咬及寄生虫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Reg Ⅰα水平,并分析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入选110名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CT)和46名2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定血清Reg Ⅰα和胰岛素、C反应蛋白(hs-CRP)、人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脂联素等。结果 NGT组和Y2DM组的血清Reg Ⅰα水平无显著差异[(626.82 ± 359.60)ng/mL vs (610.11 ± 326.01)ng/mL,P = 0.788];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Reg Ⅰα水平与年龄正相关,同时与腰臀比(WHR)、A-FABP、hs-CRP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负相关,与空腹血糖(FPG)和OGTT 2 h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校正年龄因素后,Reg Ⅰα水平与A-FABP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但在T2DM组,Reg Ⅰα和A-FABP、HOMA-B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8,0.424;P值分别为0.042,0.044),和FPG糖化血红蛋白1(HbA1c)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5,-0.425,P值分别为0.01,0.043)。结论 与NGT相比,初发T2DM患者血清Reg Ⅰα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在T2DM患者血清Reg Ⅰα与胰岛功能和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提示Reg Ⅰα有可能参与T2DM的β细胞代偿,有可能是评价胰岛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实习阶段本科护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方法对59名本科实习护生专业思想及实习期间对专业思想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影响本科实习护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因素主要为目前护士的社会地位,护理工作的风险和压力,工作强度,前期理论学习和后期临床实践的衔接不牢固以及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结论本科护生专业思想的增强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2种类黄酮化合物白藜芦醇和芦丁对人单核及多核白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6(IL-6)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于治疗脓毒血症患者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方法:采10例健康人静脉血,分离白细胞,加入20 μmol&#8226;L-1白藜芦醇或50 μmol&#8226;L-1芦丁,在37 ℃和5% CO2条件孵育箱培养4 h,加入20 mg&#8226;L-1脂多糖(LPS)或20 μmol&#8226;L-1肽聚糖(PGN),培育过夜后测定培养基中IL-8和IL-6浓度,分别与阳性对照(只在细胞中加入LPS或PGN)和DMSO阴性对照比较。结果:芦丁和白藜芦醇均显著降低LPS刺激后单核细胞的IL-8分泌量(n=10,P<0.01),以及PGN刺激后多核细胞的IL-6分泌量(n=10,P<0.05)。结论:白藜芦醇和芦丁对人单核细胞及多核细胞分泌IL-8和IL-6的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具有细胞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