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7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4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晖  谢青  金晓龙  蔡伟  林兰意  刘芸野 《肝脏》2008,13(3):219-222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诱导新生乳猪线粒体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内营养乳猪作为对照,建立全肠外营养新生乳猪实验动物模型,喂养7d后获取肝脏组织,分离原代肝细胞,部分肝组织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通过凋亡蛋白活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印迹法等检测全肠外营养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的蛋白表达。结果全肠外营养组乳猪肝细胞活率为(49±21)%,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的(88±14)%(P〈0.05)。全肠外营养乳猪肝组织DNA电泳呈现典型梯形凋亡条带,细胞凋亡ELISA检测发现细胞凋亡定量高达对照组的2.6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也明显升高,与肠内营养相比增高9.9倍,但ATP酶活性下降了24%。Westernblot显示全肠外营养组肝组织中相关凋亡蛋白酶PARP、caspase-9和-7蛋白酶原被活化,Bcl-2蛋白表达量下调,Bax蛋白量表达上调;同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内,使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全肠外营养组Bax表达上调。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损伤肝组织,并通过线粒体应激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iral dynam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by a mathematical model.Methods Six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a kinetic model(Neumann model)during dose of 0.5 mg/d oral entecavir.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or HBV DNA measurement at week 0,2,4,12,24.Non-linear modeling was used to fit individual patient data.Results The median effectiveness in blocking viral production was 99.970%(n=6).The median half-life of viral turn-over was 1.6 d(n=6).The median half-life of infected hepatocytes was 21.3 d(n=5).Compared with the other patients,the c(virions are cleared at a rate)、ε(effectiveness)、δ(infected cell are lost at a rate)value of one patient(eg.6)were all lower and the half-life of virus and infected cells were higher,and eg.6 developed viral break-through after 38 weeks of follow-up.Conclusions Viral load decay showed a biphasic pattern during entecavir therapy which can be described with a mathematical model.The model relates processes of viral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as well as drug efficacy to model parameters.It indicates the prediction of bio-mathematical model during antivir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正>本专题中,来自FDA的Rosenberg教授首先明确了免疫治疗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过程中的免疫概念,尤其是免疫耐受如何被打破,在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的免疫反应就是免疫耐受。耐受在自然界中常见,一些研究也表明耐受存在肝脏特异性。来自多伦多大学的Uetrecht同样肯定大多数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由免疫介导。在特殊环境下,肝脏的免疫应答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参与,次级淋巴组织,如淋巴结和脾脏在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不能在体外复制。因此,需要非常严谨的动物模型设计以模拟人类特异质性DILI的机制研究。复制一个特异质性DILI动物模型仍然存在巨大挑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特定类型的  相似文献   
14.
人体感染HBV后,可自身清除病毒或持续性感染,在成人感染者中有5%~10%不能清除病毒,导致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其造成肝损伤的程度不一,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进程不一、药物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亦很大,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乙型肝炎的这些临床转归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干扰素诱导抗病毒基因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与HBV易感性和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对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也渐渐从对症治疗转移到病因治疗,但是,在强调病因学治疗的同时,不应忽略对肝细胞的保护,因为肝细胞损伤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BV形成免疫耐受是其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诱导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其中外周血DCs前体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主要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促进Th1细胞极化和细胞免疫的发生[2].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蓓  谢青 《肝脏》2007,12(3):200-203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呈慢性炎症性坏死的肝脏疾病,其发病与HLA等位基因密切相关.近20年来,AIH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较多进展,发现了更多的AIH自身抗体、基因及新型治疗药物,建立了AIH的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和遗传异质性研究;掌握了AIH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疾病转归与种族、地域分布和遗传背景的关系.本文就AIH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史冬梅  项晓刚  周惠娟  王晖  谢青 《肝脏》2014,(11):823-827
目的: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对比 HLH-2004诊断标准,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收治的23例因肝功能异常入院最终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23例患者原发病分析显示,恶性淋巴瘤9例,感染8例,风湿性疾病5例,其他原因1例。主要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95.7%)、脾脏肿大(100.0%)及肝脏肿大(82.6%)为突出表现,其他表现为淋巴结肿大(73.9%)、黄疸(73.9%)、呼吸系统症状(52.2%)、多浆膜腔积液(56.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7.8%)、皮疹(34.8%)、出血(21.7%)及肾功能损害(30.4%)。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损害最为突出,主要是 LDH、AST 升高(100.0%),血细胞减少(两种血细胞下降占30.4%、全血血细胞下降占69.6%),纤维蛋白原(Fg)下降(82.6%),PT 延长(47.8%)。死亡组患者的LDH 和AS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t=4.509、3.339,P=0.003),而死亡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Fg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t=7.892、3.561,P=0.002)。首次骨髓检查有噬血细胞现象14例,第2次或多次骨髓检查有噬血细胞现象9例。23例经治 HPS患者12周总体生存率为43.5%。结论 HP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LDH 和AST升高,PLT和Fg降低是疾病的不良预后因素。骨髓的多次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20.
庄焱  卢捷  谢青  林兰意 《肝脏》2020,(3):249-253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现状、短期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瑞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收集其数据,研究基线特征、DAA方案及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共入组161例,DAA治疗者149例;代偿组122例,失代偿组2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HCV基因型及干扰素治疗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两组疗效与安全性均良好,其中SVR12率(99.17%比96.25%,P=0.325)和SVR24率(96.64%比92.0%,P=0.614)均无明显差异;基线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发生肝病进展的比例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50%vs.13.75%,P=0.000);基线肝硬化失代偿是DAA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6.765,95%Cl:2.866~15.969,P=0.000)。结论基线肝硬化失代偿是DAA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