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9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带病生存的人群急剧增加。如何对该类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心脏康复模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3.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临床初步应用研究,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三维虚拟现实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正常小儿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ASD 10例、VSD 9例、TOF 11例),分别进行全心三维图像重建,实现动态三维超声虚拟现实显示,对虚拟心内结构进行三维空间定位观察,显示心内结构异常者与心导管术后或手术后诊断或三维超声诊断进行比较,确定该方法的空间定位及空间结构关系判断的准确性.结果动态心内三维超声虚拟显示技术能正确显示正常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结构,诊断心内结构异常者与心导管术后或手术后诊断或三维超声诊断一致.结论动态心内三维超声虚拟现实技术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无创性三维超声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4.
虚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是晚近发展的一项崭新技术,利用CT、MR或超声二维结构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生成具有内窥镜可视效果的三维可视化图像[1].  相似文献   
65.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治疗策略有所转变.循证医学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和ACEI、ARB等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经导管消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及双心室同步起搏/除颤(CRT/CRTD)等非药物疗法日益受重视;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新的措施目前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临床上特殊病理和特殊人群室速的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室速的防治目前已逐步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至2018年于我院适合接受MIDCAB的冠脉多支病变患者72例为MIDCAB组,另外同期不宜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择期体外循环CABG的96例多支病变患者为CABG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随访2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MIDCAB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CABG组(83.3%比67.7%,P=0.022);与CABG组比较,MIDCAB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61.5%比34.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57.3%比34.7%)显著减少(P均0.01),两组其余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随访2年,两组全因死亡率以及MACCE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中期疗效无显著差异,推荐对适宜患者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评估波生坦起始联合治疗或序贯治疗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及生存预后情况.方法 入选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循环科住院,明确诊断为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04例,给予波生坦标准剂量2次/d口服,进行开放性、观察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成起始联合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并进行长期随访,截止至2013年6月.评估并比较服药前后病情改善情况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波生坦平均治疗(22.6±15.8)个月,68.1%患者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无明显恶化(明显改善6例,稳定56例).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对数值(lgNT-proBNP)由2.8±0.8下降至2.5±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超声心动图测得肺动脉收缩压(PASP)由(95.2±21.3) 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88.6±24.4) mmHg(P=0.009);射血分数(EF)由(73.6±9.3)%升至(77.4±9.0)%(P=0.02);右房横径大小和右室横径大小无明显改变.右心导管检查测得肺动脉平均压和右房平均压无明显改变;肺血管阻力由(16.4±8.4)Wood U/m2降至(13.9±8.0)Wood U/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心排量(CO)由(3.8±2.0)L/min升至(4.8±2.3)L/min(P=0.0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83.7%、71.7%、67.2%和57.6%.起始联合组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95.1%、88.9%、84.2%和77.7%;序贯治疗组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92.3%、79.4%、53.3%和26.6%,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仅有1例患者因颜面部水肿明显而停用波生坦.结论 长期联合使用波生坦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无明显恶化,心排出量增加且安全性良好,同时起始联合治疗较序贯治疗对患者预后更有益.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脉严重病变且未进行血运重建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4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严重病变但不适于血运重建术或不愿行血运重建术的老年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小剂量组(10mg/d)20例、大剂量组(40mg/d)20例,随访1年,检测基础条件下、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变化,并测定血脂水平、炎症因子(hs-CRP)、ALT、AST、CPK等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时,2组Pro—BNP水平下降[小剂量组(1204.44±1117.72)pg/ml,大剂量组(727.07±720.26)pg/m1],LVEF水平升高[小剂量组(59.634-5.59)%,大剂量组(62.08±5.77)%](均P〈0.05);治疗1年时,2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包括血浆Pro—BNP水平下降[小剂量组(778.55±1316.33)pg/ml,大剂量组(344.89±303.52)pg/ml]、LVEF升高[小剂量组(61.56±6.60)%,大剂量组(63.49±8.17)%]、左心室内径缩小(P〈0.01),但2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2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小剂量组(4.68±2.19)mg/L,大剂量组(4.63±1.91)mg/L](P〈0.05),治疗6个月和1年时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hs—CRP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小剂量组分别为(2.08±0.41)mmol/L、(3.40±2.10)mg/L;大剂量组分别为(3.50±0.53)mmol/L、(1.88±0.49)mmo]/L、(2.31±1.55)mg/L。1年时小剂量组分别为(3.50±0.40)mmol/L、(1.97±0.45)mmol/L、(2.34±1.61)mg/L,大剂量组分别为(3.42±0.54)mmol/L、(1.77±0.44)mmol/L、(1.58±1.17)mg/L](P〈0.01)。治疗1年,所有患者无肝功能异常,肌酸激酶无明显增高。结论在冠脉严重病变患者中无论应用大剂量、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均可以显著降低血浆hs—CRP、Pro—BNP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基因沉默对巨噬/泡沫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以及单核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RNA干扰原理,设计合成EMMPRIN-siR-NA。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巨噬、泡沫细胞中EMMPRIN基因和蛋白被抑制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对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迁移实验观察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对单核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采用EMMPRIN-siRNA转染巨噬、泡沫细胞,抑制细胞内EMMPRIN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1)后使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减少了50%和40%。此外特异性抑制EMMPRIN表达使单核细胞在趋化因子MCP-1、VEGF趋化诱导下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EMMPRIN基因沉默使巨噬、泡沫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活性明显减弱同时使单核细胞的趋化迁移能力降低。由此可见EMMPRIN在MMP的表达、活化及单核细胞迁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