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发生卒中后谵妄(post-stroke delirium, PSD)的预测模型, 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验证。方法前瞻性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内科在2022年2月至5月期间收治的AIS患者, 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谵妄, 将建模组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PSD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模型预测价值。结果建模组纳入350例AIS患者, 其中71例(20.28%)发生PSD;验证组纳入150例AIS患者, 其中36例(24.00%)发生PSD。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36,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1.074;P=0.05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OR 1.607, 9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PHI分为PHI组(59例)和无PHI组(35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后发生PH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409例TBI患者中,发生PHI的患者为5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 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 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 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 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 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 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 3例对侧肢...  相似文献   
4.
颅脑外伤后脑积水是颅脑外伤,尤其是严重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常常导致严重的脑组织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影响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增加致残率。颅脑外伤继发脑积水的发病机制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阻塞相关,而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纤维化在其发生机制中亦占有重要地位。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脑积水发生、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可以早期诊断颅脑外伤后脑积水,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马草原  刘希光 《安徽医药》2018,22(12):2311-2314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额皮质入路切除肿瘤13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1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脑积水症状均缓解,术后并发症包括脑室继发性血肿1例,癫疒间发作1例,肢体肌力下降1例,经治疗后好转。随访40~50个月,平均46.3个月,术后病人接受放疗12例,术后48个月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中枢神经细胞瘤并结合立体定向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单纯性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的关系。方法将289例单纯性脑损伤患者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无进展性出血组。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资料进行分析,计算NLR和PLR;并对两组间可能影响病情变化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受伤原因、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环池改变、中线移位、血肿类型、合并脑挫裂伤、D-二聚体、NLR、PLR、血小板数、血糖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OR=1.108,P=0.022)为预测单纯性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患者的NLR明显升高。NLR是单纯性脑损伤后发生进展性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且是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9.
杨华  李爱民  刘希光  周静  仇劲松  高峰  周海 《安徽医药》2021,25(7):1407-1410
目的 探讨经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同侧与对侧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2—7月,福尔马林灌注尸体头颅标本来源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颅底解剖实验室,标本15例30侧并模拟眶上眉弓锁孔入路(SEK)进行显露操作,显微镜下暴露颅内对侧颈内动脉远端(D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眼段(OICA)并测量所能观察的最大长度,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模拟临床处理方法,应用改良的(Salma)模拟夹闭动脉瘤的评分表量化评分.结果 经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可显露动脉瘤位于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3.67±1.14)mm、对侧大脑前A2外侧段(5.28±0.96)mm、大脑中动脉M1段后方(15.83±0.76)mm、大脑中动脉M2段、未被视神经遮挡的颈内动脉(7.08±2.32)mm、大脑前动脉A1段(14.77±1.45)mm.大脑前A2近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近端、颈中动脉分叉处下方、颈内动脉未被视神经遮挡的后方和外侧方以及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上、下和外侧方,评估后可操作性几率小于75%,其不能完全显露进行模拟夹闭操作.结论 模拟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可显露夹闭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指向前、后、内侧的大脑前动脉A2段、指向前、上、下的大脑中动脉M1段、指向上、外侧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分叉、指向前、内侧未被视神经遮挡的颈内动脉、指向内侧的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