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及结构特点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 0± 1 9( 2 3~ 12 0 )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 4± 2 7( 6 1~ 17 6 )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 7 0~ 16 8)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 3( 8 1~ 18 5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 2± 0 8( 10 9~ 2 8 2 )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 1± 1 7( 12 1~ 31 5 )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10 1± 0 2 ( 7 6~ 13 5 )mm ,宽 11 6± 1 4 ( 9 0~ 15 3)mm ,厚 4 9± 0 7( 3 6~ 7 8)mm。手术时磨除前床突或部分鞍结节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能方便的控制近端动脉 ,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陈兴河  冯继  赵建华  冯三平  吴磊  王永恒 《河北医药》2012,34(24):3720-3721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方法 15例(30侧)颅脑标本经动脉和静脉灌注红色和蓝色乳胶后按翼点入路暴露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照。临床手术夹闭20例大脑中动脉瘤。结果 M1段,30侧半球均存在颞早分支,10侧半球存在额早分支,10侧半球同时存在颞早和额早分支,岛阈处分叉占90%,岛阈前分叉占3.3%,岛阈后分叉占6.7%。M2段,双干型占90%,三干型为10%,中央沟动脉沿岛叶中央沟走行。20例动脉瘤患者,术后13例预后良好,肢体轻瘫6例,死亡1例。结论熟练掌握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前交通动脉瘤是大脑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之一,由于该部位解剖关系重要且复杂,对手术要求高,是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除血管内栓塞治疗外,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已被广泛应用[1]。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48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吕莹  刘健  杨华 《贵州医药》2008,32(12):1143-1146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疤痕小、治疗费用低等特点,近年发展迅速,但因其对术者操作要求高等原因仍颇有争议.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锁孔入路之一,它以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以到达鞍前、鞍上和鞍后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颅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锁孔手术入路的发展史、定义、现状、展望及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庆俊 《河北医药》2002,24(10):771-771
床突旁颈内动脉瘤指的是在床突旁段即颈内动脉出海绵窦顶至后交通动脉起点间发生的动脉瘤。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 1.3%~ 11% ,主要有眼动脉瘤、垂体上动脉瘤和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 3种类型。由于床突旁颈内动脉瘤周围有前床突、视神经、海绵窦、颈内动脉远端硬膜环等重要骨性和神经血管结构 ,手术具有很大危险性。根据近 5年 2 0例成功手术体会 ,我们认为掌握颅底外科技术 ,特别是前床突切除、视神经管开放、颈内动脉远端硬膜环及眼动脉解剖分离等是床突旁颈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磨除前床突、开放视神经管、解剖颈内动脉远端硬膜环及眼…  相似文献   

7.
我科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4年 10月期间收住 9例颅内动脉瘤行显微直视瘤蒡夹闭手术 ,现将护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33~5 7岁 ,平均 4 6岁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3例 ,前交通动脉瘤 4例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 (末端 )动脉瘤 1例。突发性剧烈头痛 9例 ,意识障碍 6例 ,颅神经麻痹 1例 ,对侧肢体偏瘫 11例 ,CT扫描均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病例均行脑血管造影 (DSA )证实。在 9例囊状动脉瘤中 ,直径 6~ 15mm7例 ,16~ 2 5mm1例 ,大于 2 5mm1例。发病后第 2d手术 1例 ,发病后…  相似文献   

8.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以期为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2例甲醛固定成人头颅,以红色乳胶灌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解剖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对其位置、形态、走行、分支血管及毗邻结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前交通动脉变异较多,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Y"型以及网状型,单干型前交通动脉仅占56.25%;前交通动脉的长度平均为(3.84±1.33)mm,管径平均为(1.56±0.43)mm,分支平均为(3.47±1.25)支,分支管径平均为(0.31±0.14)mm;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走行、管径和分支与大脑前动脉A1段关系密切.结论: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复杂,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中手术经路的选择、手术技巧和内窥镜实时监测的优点。方法采用同侧或对侧翼点入路夹毕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3例中,10例术后行DSA或CTA检查,动脉瘤均夹闭满意。视力、视野障碍5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对侧肢体偏瘫,死亡1例。随访6~18个月,恢复良好11例,轻残1例。结论窥镜辅助下选择性采用同侧或对侧翼点入路治疗眼动脉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眉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2例。采用经眉外侧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22例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临时阻断载瘤动脉5~15min,将动脉瘤分离后准确夹闭瘤颈。18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消失。随访4—18个月,全部病例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无手术死亡或其它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眉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岩斜区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方法 用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人路对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 该入路可以清楚暴露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颅神经、脑桥外侧面、岩静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结论 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减少无效脑暴露;同时,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2.
蒲清平  郭涛  施向春  田晋 《安徽医药》2023,27(3):520-523
目的 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探究下腰椎侧方大血管的解剖,为下腰椎侧方入路手术提供血管解剖学参考。方法 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行腹部大血管CT血管成像病人影像资料200例(男女各100例),进行相关观察、测量研究。(1)测量下腰椎左侧方:左髂总动脉后缘与L4-L5椎间隙上、下缘后侧及L5-S1椎间隙上、下缘后侧之间的距离;(2)测量下腰椎右侧方:右髂总静脉后缘与L4-L5椎间隙上、下缘后侧及L5-S1椎间隙上、下缘后侧之间的距离;(3)计算下腰椎侧方髂血管走行安全区“髂血管梯形”面积;(4)将测量、计算结果进行男性、女性差异性比较。结果 (1)下腰椎左侧方:左髂总动脉后缘与L4-L5椎间隙上缘、下缘后侧的距离:男性(38.17±3.49)mm、(35.39±3.92)mm,女性(34.53±2.84)mm、(31.60±3.32)mm;左髂总动脉后缘与L5-S1椎间隙上缘、下缘后侧的距离:男性(24.97±5.96)mm、(18.86±5.91)mm,女性(20.67±4.88)mm、(14.97±4.40)mm。(2)下腰椎右侧方:右髂总静脉后缘与L4-L5...  相似文献   

13.
马草原  刘希光 《安徽医药》2018,22(12):2311-2314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儿童膝下外侧动脉蒂腓骨头骨骺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2~16岁儿童下肢标本上重点观测膝下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膝下外侧动脉始于腘动脉,起点距腓骨头尖上方(1.6±0.5)cm,起始部外径(1.3±0.4)mm。从起点至第一下行骨膜支距离(2.5±0.6)cm,至第一皮支距离(2.9±0.2)cm。结论膝下外侧动脉可携带腓骨头及相应皮瓣。皮瓣面积最大约为10.0cm×6.0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的效果和联合外路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 析接受手术治疗的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结果 纳入36例患者的54个 副鼻窦黏液囊肿,包括额窦29个、筛窦21个、蝶窦2个、上颌窦2个。囊肿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6例,内上/内下象 限30例。22例(61.1%)采用鼻内镜手术,均为囊肿侵犯眼眶内上/内下象限。14例(38.9%)采用鼻内镜-外路联合手 术,其中8例侵犯眼眶内上/内下象限,6例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2种手术术后眼球突出等症状均明显缓解。外 路手术出现脑脊液漏1例,鼻内镜手术出现中鼻甲粘连1例。随访12~61个月,手术后窦口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3% (3/36),均发生在额窦手术后。鼻内镜手术未见囊肿复发,鼻内镜-外路联合手术1例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眶沟通性黏液囊肿安全、可行,对于囊肿在额窦外侧远端、侵犯眼眶外上/外下象限、额筛窦囊肿伴厚壁骨性间隔 者,可选择鼻内镜-外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臀骶髂关节 (sacroiliacjoint,SIJ)穿刺最佳途径的体表定位。方法 选择 30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病人 ,于其体表标志髂后上棘处固定一直径为 10mm圆形金属标记物 ,行骶骼关节CT扫描并观察。结果 分析 30例脊柱关节病病人骶髂关节CT片 ,层厚 5mm ,以标记物为 0层 ,可穿刺层面第 3层占 33 3%(10 / 30 ) ,第 4层 10 0 % (30 / 30 ) ,第 5层 10 0 % (30 / 30 ) ,第 6层 90 % (2 7/ 30 ) ,第 7层 43 3% (13/ 30 ) ,故最佳穿刺层面为第 4、5、6层。进针体表定位点距中线均在 0~ 2 0 8mm范围内。结论 经臀骶髂关节穿刺的最佳穿刺部位进针的体表定位为髂后上棘向下 (18 5± 2 3)mm~ (31 7± 3 3)mm ,旁开中线 0~ (2 0 8± 1 9)m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曹奇  李严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4,(10):1467-1468,1470
目的通过对成人寰椎尸体标本的解剖学研究和测量,为临床上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20具健康成人寰椎干燥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确定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置钉角度的相关参数。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宽度为(10.62±0.70)mm,进钉点处及椎动脉沟最薄处后弓高度分别为(4.71±0.36)mm和(4.28±0.55)mm,最大进钉长度为(26.91±1.68)mm,钉道内倾角为(3.75±1.42)°,头倾角为(3.25±1.74)°。结论寰椎以后弓和侧块内、外侧缘的移行处连线中点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 mm处的冠状面的交点为进钉点,内倾2°-6°、头倾2°-5°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782-178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鼻后下神经、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中、下鼻甲后端之间的鼻腔外侧壁鼻后下神经分布处黏膜及鼻丘和相应鼻中隔前上部筛前神经分布区域黏膜,待局部黏膜变白为止。结果:经随访2年,总有效率87%,显效率65%,有效率22%,无效率13%。结论:经鼻内镜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可视性强,操作方便,不良反应轻,疗效显著的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蕾  赵红  潘叶△ 《天津医药》2021,49(9):996-999
摘要:目的 评价改良扇形额肌瓣悬吊手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臂临床设计,对214例(285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行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手术采用重睑切口,眶上切迹颞侧做额肌瓣鼻侧垂直切口,颞侧不做垂直切口,其皮下分离范围为眉毛下缘向上到眉上约5 mm,腹面分离止于眶上缘下。比较术前及术后上睑缘至角膜中央反光的距离(MRD1)、双眼对称性、上睑弧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诊平均(10.2±3.1)个月,患者MRD1大于术前[(3.2±0.7)mm vs. (-0.5±0.8)mm,t=58.760,P<0.01],上睑活动度明显增大[(11.2±1.4)mm vs.(3.5±0.8)mm,t=80.617,P<0.01]。190例患者(253眼)术后达到了理想眼睑高度及弧度,最终成功率88.8%。术后未出现上睑内翻、暴露性角膜炎、额肌麻痹、额部感觉丧失及严重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术成功率高,术中出血少、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 (TCD)的检查验证利多卡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 :眩晕病人 35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7例 )给予利多卡因 2 0 0mg ,复方丹参 16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qd ,连用 3~ 7d。利用TCD检测治疗前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脑动脉 (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平均血流速度加快分别为 (2 3± 10 )cm·s- 1,(19± 8)cm·s- 1,(16± 10 )cm·s- 1,(11± 4 )cm·s- 1,(10± 6 )cm·s- 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利多卡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