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探讨c-erbB-2、p53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c-erb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8l例哈萨克族、汉族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c-erbB-2、p53的蛋白表达。结果:在81例食管癌中,c-erbB-2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65%、68.14%,二者在民族间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erbB-2、p53在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33%、36.67%,与癌组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及病程进展,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c-erbB-2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年龄有关(P<0.05),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c-erbB-2、p53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呈高表达,且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及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预测食管癌临床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2.
念珠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近期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17例住院患者采用显色培养法及ATBTM FUNGUS3真菌药敏试验板进行念珠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分离到1217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598株(49.14%),非白色念珠菌619株(50.86%),非白色念珠菌中检出最多的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分别为264株(21.69%)、239株(19.64%)和57株(4.68%);检出念珠菌最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全部标本的77.98%(949例);其次为泌尿道占10.44%(127例),粪便占9.61%(117例)。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中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伏立康唑(VRC)的敏感性除克柔念珠菌对5-FC、AMB的敏感率为38.96%、89.70%外,其它念珠菌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克柔念珠菌对FCA天然耐药外,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剂量依赖性敏感(SDD)。结论:目前医院真菌感染仍然以念珠菌感染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虽然占主要地位,但非白色念珠菌明显增加,主要为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同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并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IL-21/ BCL-6/ Blimp-1 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 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 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 方法检测血浆IL-21 水平,确诊的CE 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 BCL-6/ Blimp-1 mRNA 的表达量。同时,在包虫病患者组中追踪17 例治愈者,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后IL-21/ BCL-6/ Blimp-1 的表达量。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囊性包虫病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IL-21/ BCL-6 mRNA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limp-1 升高不明显。在包虫病治疗前治愈后的结果对比中可观察到IL-21/ BCL-6/ Blimp-1 mRNA 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 方法结果显示,CE 患者外周血清中IL-21 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并在治愈之后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 与BCL-6 呈正相关(r =0.733,P<0.01);IL-21 与Blimp-1 无相关性(P=0.179);Blimp-1 与BCL-6 无相关性(P = 0.157)。结论:在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程发展中,BCL-6、Blimp-1 可能通过调节IL-21 的表达,促进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寄生虫感染。IL-21、BCL-6、Blimp-1 在手术有效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这三种因子参与了包虫病发展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亚低温处理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进行常温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亚低温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7、14 d颅内压及血清MMP-9水平,术后1、14 d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6个月预后。结果术后1 d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14 d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7、14 d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Vs、Vm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处理可有效降低HICH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压、血清MMP-9水平,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  相似文献   
35.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日益严重,艾滋病防治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1,2]。同时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广泛推广行为干预和综合预防等一系列措施,为全面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奠定了基础。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与咨询服务已经在多个国家开始实施[3]。我国医疗机构目前已对住院及手术患者常规开展艾滋病筛查,但门诊患者开展HIV抗体检测难度较大,医患双方接受性差,如何在城镇居民区宣传艾滋病检测的意义,使患者在门诊就医过程中主动接受HIV抗体检测,提高检测覆盖面,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重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血清ALT、AST、TBil、IL-17水平以及在丙型肝炎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点,探讨病毒载量与IL-17、ALT、AST、TBil的相关性。方法 85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包括2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所有丙型肝炎患者抗-HCV抗体检测S/CO〉3.8(排除抗-HCV假阳性患者),研究对象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LT、AST、TBil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抗-HCV抗体和细胞因子IL-17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的病毒载量。结果(1)通过各组间多重比较,丙型肝炎患者各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毒载量〉1×10^3组IL-17水平与ALT、AST水平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2)按照病毒载量HCV-RNA高低分组,病毒载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IL-17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患者组IL-17、ALT、AST、TBil的检测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肝细胞的炎性损伤有关,并且IL-17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在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中病毒载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应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everse dot blot,PCR-RDB)技术对新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HPV)进行基因分型。方法:收集疑似HPV感染病例标本335例,提取HPV基因组DNA,应用PCR-RDB技术扩增HPV的L1基因并进行分型,计算不同基因型HPV的感染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35例病例标本中检出HPV阳性标本108例,阳性率为32.2%,共检出HPV16、18、33、45、56、68、6、11和66共9种基因型,其中HPV16、18和56亚型的感染较高。分组统计结果显示,HPV阳性率和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在不同类型疾病患者中是不同的,在尖锐湿疣、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和宫颈癌患者中HPV阳性率和高危型HPV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和宫颈糜烂疾病组(P<0.05),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HPV感染率降低。HPV的感染率在19~36年龄组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加,HPV感染率有降低趋势。结论:在本地区宫颈病变患者中HPV的感染率较高,而基于PCR-RDB的基因分型可为HP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一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10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5103例标本中共检出1855例,总检出率为36.3%。其中,解脲脲原体(Uu)占31.3%,人型支原体(Mh)占1.40石,混合感染(Uu+Mh)占3.7%。药敏结果显示敏感性最高的药物是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大于85%。结论: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为我院治疗泌尿生殖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加强支原体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报告合理选用抗生素,延缓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39.
刘芳  陶宁 《中国校医》2010,24(11):871-872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体检,了解乌鲁木齐居民血生化指标状况,为防病治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009年乌鲁木齐市5253名体检者血清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脂、谷丙转氨酶)进行分析。结果空腹血糖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胆固醇高峰在50~59岁年龄组,≥60岁后下降,其中男性高峰在40~59岁,女性高峰在50~59岁;三酰甘油从青年组起异常率就高达20%以上;谷丙转氨酶异常主要集中在青年组。结论乌鲁木齐市企事业单位职工血脂异常出现较早,年轻人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佳而致谷丙转氨酶、三酰甘油异常率高,应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广州市越秀区1139名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的主要健康相关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2所初中、3所高中和1所大学校共1 139名学生,对饮食、运动与吸烟饮酒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主要有缺乏体育锻炼、喝酒、吸烟。初中生喝饮料、吃西式快餐、喝牛奶、吃早餐比例分别为26.7%、9.8%、54.9%、81.6%,高中生分别为18.0%、4.9%、41.2%、91.3%,均高于大学生(8.0%、3.4%、18.8%、64.2%);男生(7.1%)吃西式快餐比例高于女生(4.6%),而男生(75.0%)吃早餐比例低于女生(85.9%)。随着年龄的增大,1周内青少年每天活动至少1 h的天数相对减少;男生每周活动时间比女生长。结论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喝酒普遍存在于广州市青少年当中,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广泛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