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78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8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05篇
  3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I/R)对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老龄大鼠局部脑缺血下丘脑的CRH和BDNF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下丘脑有少量CRH和中量BDNF表达;I/R 1h内CRH和BDNF表达无明显变化;I/R 6h CRH表达出现短暂一过性消失,随后迅速恢复表达,并增至中量表达;I/R 6h后BDNF很快呈大量表达。结论 下丘脑是富含BDNF的脑组织,脑缺血后CRH分泌细胞并非立刻进入活动增强状态;脑缺血2d后CRH分泌细胞活动进入增强期:下丘脑BDNF的含量与CRH的含量呈正相关:BDNF对维系HPA活动状态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血尿酸 (UA)与代谢综合征 (MS)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 43 0例 ,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ECP ATPIII ,2 0 0 1)提出的MS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 ,分为各指标均正常组 (NC组 )、MS单项异常组 (MS1组 )、不完全MS组 (MS2组 )和完全MS组 (MS3组 )。以上各组均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将血UA与相关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人群中完全MS的患病率为 2 4.9% ,高尿酸患病率占2 4.4%。男女人群MS3组伴有高UA者均明显高于其他组 ;MS3组UA均高于NC组 (P <0 .0 5 )。MS的各项指标与UA密切相关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在男女人群中腰围、甘油三酯、高血压和完全MS是影响MS中高UA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血UA是MS的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23.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服用阿司匹林? 糖尿病患者发生或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栓塞是其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还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而血小板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在糖尿病人群心血管事件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折返路径标测和消融点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1 0例 (男 8、女 2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选择折返路径的不同部位为消融点的消融效果。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 ,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大头电极和2 8 2mm间距冠状静脉窦 1 0极标测电极至左室 ,后者贴靠在室间隔表面。窦性心律时各电极对可依次记录到His束电位 (HP)、左束支电位 (LBP)和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 (PP) ,室速时仍可同时记录到上述各电位 ,但顺序相反 ,PP领先 ,HP最后 ;而各部位的V波激动顺序在窦性心律和室速时是相同的 ,都是远端电极 (PP以远 )的V波最早 ,近端电极 (HP)的V波最晚。大头电极置于PP电极对附近。结果 :1 0例中 9例能记录到折返路径各电位心内电图 ,折返路径记录成功率为 90 % ( 9/1 0 )。第 1例大头电极位于PP电极对略上方处放电 ,消融成功 ,但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 2 ,3例开始在PP电极对略下方处放电 ,但凡未记录到PP的点 ,虽然V波最早 ,都是放电无效点。最后消融成功的点 ,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P。第 4例以后 ,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P后才放电 ,除 1例 2次放电成功外 ,都是 1次放电成功。 1 0例随访至今 3~ 1 8个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 :左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  相似文献   
25.
动物实验已初步表明 ,经球囊导管超声消融更易在入心静脉口形成完全、持久的电隔离 ,很少导致管腔狭窄 ,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优于射频消融。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人 ,短期随访均获成功。临床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3例患者 ,女性 1例、男性 2例 ,年龄 4 6~ 6 8平均 5 4岁 ,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 5~ 10年。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 ,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3例患者房颤发作频繁 (>2次 d) ,症状严重 ,发作时伴有明显心悸、胸闷等。均曾先后服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治疗 ,未获明显疗效。入…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07-2013-07,对10例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回植联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胸腰椎后柱结构。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约1年。术后3月复查胸腰椎CT及三维重建示回植椎板开始融合,胸、腰椎生理弧度可,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胸腰椎MRI未见肿瘤复发,脊髓受压等。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将椎板整块切除后回植的椎管成形术,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是一种新的治疗胸腰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2年5月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脊柱外一科收治的颈、胸、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7例,均施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颈髓病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C)、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评级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B)、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分析一期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时间180~430 min,平均263 min。术中出血量350~1 500 m L,平均632 m L;JOA-C、JOA-B评分术前分别为(12.6±1.5)分、(14.2±5.3)分,术后(15.6±1.9)分、(20.2±5.5)分,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57.8±7.6)%,术后(28.3±6.8)%,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71%(6/7)。结论对颈、胸、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一期椎管扩大减压手术,有一定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 43例,对其先期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期疾病有宫颈上皮内瘤变17例(39.5%),子宫颈癌24例(55.8%),子宫肌瘤1例,子宫内膜癌1例。继发VaIN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1个月。24例(55.8%)无临床症状,13例(30.2%)阴道分泌物增多,6例(14.0%)有阴道烧灼感。病变多位于上段阴道(34/43,79.1%)。38例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阳性率为92.1%(35/38),其中30例在两次病程中均为阳性。4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4例经腹行全阴道切除术,7例经会阴行阴道部分切除术,29例行高频氩气刀黏膜剥脱术。术后2例(4.7%)病变持续,5例(11.6%)缓解后复发,均为VaIN。4例再次行黏膜剥脱术,无一例进展为浸润癌。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残端阴道VaIN多见于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21个月。HPV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导致的阴道黏膜受损可能促进了VaIN的发生。高频氩气刀阴道黏膜剥脱术治疗VaI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应用应变-血压指数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肱动脉和胫前动脉弹性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终末期肾病患者39例作为终末期肾病组,健康志愿者46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对肱动脉和胫前动脉进行检查。通过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获得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最大圆周应变,同时测量被检者肱动脉和胫前动脉血压,计算肱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应变-血压指数,对终末期肾病组和对照组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终末期肾病组的胫前动脉应变-血压指数(4.01%±0.59%)明显低于对照组(5.71%±0.55%,P<0.01);终末期肾病组和对照组的肱动脉应变-血压指数(3.82%±0.39%比3.95%±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变-血压指数可以作为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型动脉弹性改变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