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644篇
  免费   16252篇
  国内免费   10005篇
耳鼻咽喉   1627篇
儿科学   2655篇
妇产科学   1421篇
基础医学   15294篇
口腔科学   3156篇
临床医学   20220篇
内科学   19346篇
皮肤病学   2728篇
神经病学   5572篇
特种医学   75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篇
外科学   16770篇
综合类   37907篇
现状与发展   52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16148篇
眼科学   3276篇
药学   19764篇
  193篇
中国医学   13369篇
肿瘤学   10866篇
  2024年   421篇
  2023年   1978篇
  2022年   4268篇
  2021年   6935篇
  2020年   5564篇
  2019年   3877篇
  2018年   4189篇
  2017年   4828篇
  2016年   4295篇
  2015年   7225篇
  2014年   9237篇
  2013年   10363篇
  2012年   15379篇
  2011年   16086篇
  2010年   12975篇
  2009年   11404篇
  2008年   12721篇
  2007年   12466篇
  2006年   11140篇
  2005年   9190篇
  2004年   6765篇
  2003年   6174篇
  2002年   4910篇
  2001年   4068篇
  2000年   3183篇
  1999年   1829篇
  1998年   926篇
  1997年   804篇
  1996年   702篇
  1995年   610篇
  1994年   610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418篇
  1991年   367篇
  1990年   324篇
  1989年   280篇
  1988年   189篇
  1987年   214篇
  1986年   162篇
  1985年   127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7篇
  1973年   10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4.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5.
96.
97.
目的探讨白芷酒炖前后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白芷酒炖前后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白芷生品中初步检测出53个峰,鉴定出36个成分;从白芷酒炖中检测出32个峰,鉴定出26个成分;与生品成分比较,酒炖白芷中有22种成分未测到,但新增了12种成分,表明酒炖白芷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结论白芷酒炖后由于受热及辅料黄酒的作用使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存在成分转化,本研究为白芷酒炖的炮制机理及其在都梁丸中应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a-1,2岩藻糖基转移酶II(FUT2)在肺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肺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UALCAN数据库分析FUT2在临床肺鳞癌患者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与肺鳞癌患者临床TNM分期、年龄及性别因素的相关性;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将FUT2的shRNA质粒转染进H226细胞株中构建FUT2低表达的肺鳞癌细胞模型;利用CCK-8、平板克隆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FUT2对肺鳞癌细胞的生长、单克隆细胞团形成及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FUT2在肺鳞癌尤其是肺鳞癌TNM早中期呈现高表达趋势(P<0.05),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低表达FUT2可以抑制肺鳞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和单克隆细胞团的形成数,同时,可以抑制肺鳞癌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UT2在肺鳞癌中高表达且促进肺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望成为肺鳞癌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9.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0.
Epstein–Barr virus (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 (EBVaGCs) may account for 8–9% of all gastric cancer (GC) patients. All previous reports on EBVaGC were retrospective. Prospective study is warranted to evaluate the exact role of EBV statu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GC. It is of special interest to figure out whether dynamic detection of plasma EBV-DNA load could be a feasible biomarker for the monitor of EBVaGC. From Octo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7, we consecutively collected GC patients (n = 2,760) from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for EBER examination. We detected EBV-DNA load in plasma and tissue samples of EBVaGC patients at baseline. Subsequently, plasma EBV-DNA load was dynamically monitored in EBVaGC patient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EBVaGC is 5.1% (140/2,760). The incidence rate of EBVaGC decreased with advanced AJCC 7th TNM stage (p < 0.001),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ercentages of 9.3, 9.9, 6.7 and 1.4% for Stage I, II, III and IV patients. EBVaGC patients were predominately young males with better histologic differentiation and earlier TNM stage than EBV-negative GC (EBVnGC) patients. EBVaGC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to had a favorable 3-year survival rate (EBVaGC vs. EBVnGC: 76.8% vs. 58.2%, p = 0.0001). Though only 52.1% (73/140) EBVaGC patients gained detectable EBV-DNA and 43.6% (61/140) reached a positive cutoff of 100 copies/ml, we found the plasma EBV-DNA load in EBVaGC decreased when patients got response, while it increased when disease progressed.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lasma EBV-DNA is a good marker in 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chemotherapy response for EBVaGC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