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99篇
  免费   13287篇
  国内免费   7800篇
耳鼻咽喉   1186篇
儿科学   1908篇
妇产科学   727篇
基础医学   7407篇
口腔科学   2452篇
临床医学   14560篇
内科学   10580篇
皮肤病学   1173篇
神经病学   3104篇
特种医学   5678篇
外科学   10437篇
综合类   36556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预防医学   13966篇
眼科学   1718篇
药学   15922篇
  207篇
中国医学   14119篇
肿瘤学   5758篇
  2024年   517篇
  2023年   1684篇
  2022年   4281篇
  2021年   5401篇
  2020年   4643篇
  2019年   2470篇
  2018年   2583篇
  2017年   3641篇
  2016年   2766篇
  2015年   5192篇
  2014年   6573篇
  2013年   8447篇
  2012年   11760篇
  2011年   12706篇
  2010年   11591篇
  2009年   10113篇
  2008年   10295篇
  2007年   9759篇
  2006年   8818篇
  2005年   6762篇
  2004年   4663篇
  2003年   3759篇
  2002年   2997篇
  2001年   2688篇
  2000年   1868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贵州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贵州省白纹伊蚊不同地理株对登革病毒(DEN)易感性的研究。方法 采集贵州省9个地(州)市共计15个县(区)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取羽化后3~5日龄期的贵州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用不同型别的DEN分别经口连续感染3d,于首次感染后的4、7、10、14d收集感染成蚊标本;制备蚊悬液,碘化钠法提取RNA,用DENNS1基因区通用引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EN核酸;蚊悬液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制作细胞抗原片,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EN抗原;同时感染白纹伊蚊海南株作为对照。结果 DEN1-4型国际参考株感染白纹伊蚊贵州省不同地方株,其感染比率分别为12/15、12/15、8/15和13/15。结论 白纹伊蚊贵州省不同地方株对DEN1-4型国际参考株普遍易感,表明贵州省具备引起登革热流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外源性IL-4对K562增殖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IL-4cDNA导入K562细胞,检测其增殖反应,用流式细胞依及DNA片段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情况,用台盼蓝排除法计数死亡细胞。结果:高表达IL-4的K562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表达株。亲代K562株;前者2过程中死亡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且可被IL-4单克隆抗体阻断,但其自发凋亡细胞数及增殖周期均无改变。结论L:外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药物(含氮二膦酸盐联合IL-2,N-BP/IL-2)诱导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3例肿瘤患者和43例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测定患者外周血经药物体外刺激后御细胞增殖指数和用药前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γδ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结果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306细胞/μl和1522细胞/μlP=0.003),64细胞/μl和162细胞/μl(P〈0.001),5%和11%(P〈0.001)。24例经药物体外扩增试验阳性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体内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γδT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283细胞/μl和1552细胞/μl(P=0.001),54细胞/μl和107细胞/μl(P〈0.001),6%和8%(P=0.008)。全部肿瘤患者中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体外诱导增殖反应阳性患者的百分率为68.9%。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人。不同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刺激增殖的反应性不同。N-PB/IL-2在体内有显著增加御细胞数量的药理作用。体外增殖试验可作为N-PB/IL-2治疗患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制备apoptin基因缓释微球,探讨其对U937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apoptin/壳聚糖微球,分别用光镜观察微球形态、内切酶研究其稳定性、DNA电泳阻滞分析apoptin/壳聚糖最佳比例、PCR测定apoptin基因作为复制摸板能力、用MTT法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壳聚糖与apoptin基因可形成稳定的微球,其直径在200~300之间,成球性较好,apoptin/壳聚糖微球P/N最佳质量比为5.5:1。微球能够有效防止DNA酶的降解作用,apoptin/微球载体中的基因仍具有DNA复制摸板功能,并能有效地转染U937细胞,转染48h可诱导U937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瘤细胞生长。结论apoptin基因与羧甲基壳聚糖可形成稳定的缓释微球,并能有效地转染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HIV-1膜蛋白(Env)特定糖基化位点改造对Env免疫原性及功能性假病毒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环形诱变,DpnⅠ筛选的方法对Env进行定点突变,单周期感染试验检测功能性假病毒形成能力,免疫小鼠,利用假病毒中和试验与ELISPOT分别检测突变对中和抗体和T细胞分泌Env特异的IFN-γ的影响.结果 N197Q突变体使Env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提高而诱导T细胞分泌Env特异的IFN-γ的能力降低,并使Env不能形成功能性假病毒;G2突变体(N624Q,N637Q)诱导的中和抗体能更好地中和假病毒74-2,仉中和假病毒Wt的能力下降,对Env诱导T细胞分泌Env特异的IFN-γ的能力和功能性假病毒形成无明显影响.结论 特定糖基化位点的改造影响假病毒的形成及Env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来自胎儿血管壁内的CD105+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地塞米松是否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方法:免疫组化检测CD105阳性的细胞在胎儿主动脉分布,分离主动脉血管的成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接种在脂肪分化和成骨分化的诱导培养液中培养,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及透射电镜鉴定脂滴和钙化基质沉淀的形成。结果:CD105阳性的细胞分布在主动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部分中膜和外膜。分离到的细胞CD105、CD106、CD29、CD44阳性,CD34、CD31、CD11a、CD11b、HLA-DR为阴性。油红O和VonKossa染色分别显示脂滴和钙化基质形成。电镜下诱导的脂肪细胞胞浆中可见有包膜脂滴,诱导的成骨细胞胞浆内外电子密度高的钙盐沉积。诱导液中无地塞米松,未见含大脂滴的脂肪细胞。结论:分离到主动脉壁CD105+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并且地塞米松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提示血管内的细胞可以向脂肪分化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过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997.
槲皮素对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槲皮素对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记物CD6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小鼠淋巴结细胞,加入多克隆刺激剂及槲皮素共同培养,分别于2、6、24h收获细胞,进行双色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仪对T细胞的CD69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计算抑制率。结果:槲皮素(终浓度10μmol/L)对未受刺激的T细胞CD69表达百分率无明显影响,而经佛波醇酯(PDB)及刀豆蛋白A(ConA)活化同时加入槲皮素的T细胞CD69表达百分率在2h、6h及24h均显著下降(P<0.01)。槲皮素对PDB的抑制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对ConA的抑制率平缓而持久。结论:槲皮素对PDB、ConA活化的T淋巴细胞均显示明显的抑制效应,表明该药可能作用于T细胞活化信号传递通路蛋白激酶Cθ或其下游部位,并且,这种抑制效应表现出一定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998.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心肌梗塞发生与血小板糖蛋白 (glycoprotein,GP) a基因 80 7C/ 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检测 12 7例心肌梗塞患者 (急性或陈旧性 )和 175名正常对照血小板 GP a基因 80 7C/ T多态性。结果 心肌梗塞组和对照组 T和 C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42 .70 %比 3 2 .0 0 % ,C:57.3 0 %比 68.0 0 % ,P<0 .0 1) ;无论在所有受试者还是在年龄≤ 60岁的受试者中 ,心肌梗塞组 (TT+ TC)基因型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所有年龄受试者中 ,69.3 4 %比 51.43 % ,P<0 .0 0 5,比数比 =2 .14 ,95%可信区间为 1.3 4~ 3 .41;年龄≤ 60岁的受试者中 ;75.90 %比 51.52 % ,P<0 .0 0 5,比数比 =2 .96,95%可信区间为 1.58~ 5.55;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 GP a T等位基因为心肌梗塞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 (比数比 =4.96,95%可信区间为 2 .55~ 10 .90 )。结论 血小板膜 GP a T等位基因与心肌梗塞的发生相关联 ,可能为心肌梗塞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999.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定植于人体胃粘膜的重要致病菌,而粘膜疫苗以其有效的保护性免疫成为防治H.pyiori的热点,但对相应的免疫机制的认识目前尚不明确.故本文对H.pyiori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中的抗原递呈机制,抗体的作用以及TH细胞反应的作用等研究进展做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缺氧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中药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机制。方法 实验使用胎龄 16~ 17日Wistar大鼠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 ;采用Wright Giemsa染色 ,光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原位末端标记法确立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病理模型 ;应用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检测。 结果 缺氧复氧可以使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凋亡 ,随缺氧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渐多 ,至缺氧 8h复氧 18h达高峰 ;在缺氧 2h(H2 R0 组 )和缺氧 8h复氧 18h(R8R1 8)组中神经细胞NOS表达均显著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 <0 0 5 )。EGB能显著抑制此双时相NOS活性的增强 ,并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 结论 缺氧复氧损伤可诱导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凋亡。NOS表达增强从而使NO产生增加可能是缺氧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银杏叶提取物 (EGB)经下调NOS表达活性 ,抑制NO的产生保护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免于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