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636篇
  免费   43763篇
  国内免费   25980篇
耳鼻咽喉   4418篇
儿科学   7148篇
妇产科学   2746篇
基础医学   25418篇
口腔科学   8390篇
临床医学   52326篇
内科学   35594篇
皮肤病学   4606篇
神经病学   9943篇
特种医学   178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8619篇
综合类   123881篇
现状与发展   107篇
预防医学   49809篇
眼科学   5149篇
药学   52961篇
  726篇
中国医学   47056篇
肿瘤学   19618篇
  2024年   1511篇
  2023年   5324篇
  2022年   14028篇
  2021年   17465篇
  2020年   15066篇
  2019年   8014篇
  2018年   8781篇
  2017年   12257篇
  2016年   8998篇
  2015年   17139篇
  2014年   21929篇
  2013年   28063篇
  2012年   40997篇
  2011年   43112篇
  2010年   38997篇
  2009年   34707篇
  2008年   35883篇
  2007年   35027篇
  2006年   30604篇
  2005年   23919篇
  2004年   16740篇
  2003年   13822篇
  2002年   10648篇
  2001年   9628篇
  2000年   7213篇
  1999年   2490篇
  1998年   588篇
  1997年   504篇
  1996年   504篇
  1995年   377篇
  1994年   389篇
  1993年   237篇
  1992年   175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36篇
  1965年   38篇
  1964年   37篇
  1963年   38篇
  1959年   62篇
  1958年   49篇
  1957年   38篇
  1956年   3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自体表皮细胞培养与异体真皮组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严重烧伤病人皮肤修复中主要未解决的问题是真皮的替代。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异体皮移植后5天,用自体培养表皮细胞膜片覆盖真皮床,14天后复合皮成活率是84.6%±2.4%。组织学检查证实表皮已形成了复层结构,可见基底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临床应用中,异体皮移植后10天,去除异体表皮覆盖病人的自体培养表皮,35天后未见排斥征象,异体真皮促进了培养表皮的分层、成熟和完整,组织学检查证实表皮细胞的边缘清楚,已分化形成颗粒层和角质层,真皮多细胞,已血管化,但表皮嵴缺乏。  相似文献   
992.
实验采用猪背部创伤模型,观察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创伤修复的作用。在无菌条件下用特制打孔器在猪背部切割皮肤,形成2.5cm2的园型创面。将150个创面分成5组,分别以bFGF(60u/cm2创面),bFGF((60u/cm2创面)加SD-Ag、SD-Ag、生理盐水以及不治疗等方法处理,每间隔一天换药一次。实验结果表明,bFGF具有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再上皮化率以及增加创面愈合组织抗张力强度等作用。FGF显著促修复效应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直接与间接效应两方面。  相似文献   
993.
环丙沙星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健康志愿者口眼和静脉滴注环丙沙星的药物动力学,并比较不同剂量、空腹与进餐、单剂与多剂给药的体内过程。单剂空腹口服环丙沙星500mg后,Cmax为3.48mg·L-1、为3.01h、AUC为14.14h.mg·L-1,静脉滴注环丙沙星200mg后Cmax为6.56mg·L-1、为3.73h,口服环丙沙星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8.89%。单剂空腹口服250、500和1000mg环丙沙星后,Cmax为1.82~7.72mg·L-1,为2.47~3.15n,AUC与剂量呈比例增加,进餐与空腹口服环丙沙星500mg后的体内过程显示进食可使该药的吸收轻度减少。与单剂口服500mg相比,500mg日2次×7d多剂给药后的Cmax和AUC均较单剂者略增高,草剂口服250、500、1000和500mg多剂量后24h尿排出率为给药量的47%~55%,静滴200mg者为71.06%,基于上述药动学资料,拟订了环丙沙星对各种感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4.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替硝唑的含量,用加温加速实验研究该制剂的热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替硝唑的热降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在50、65、80、95℃时的降解速度常数分别为5.58×10-4、2.66×10-3、8.10×10-3、2.82×10-2d-1,为8.3年,半衰期为39.5年。  相似文献   
995.
4-个甲氧基-2-巯基-N-氧化吡啶钠(4-甲氧基巯氧吡啶钠,SodiumMethoxypyridinethione,SMPT)在试管内0.01mg·L-1可抑制多种传代人癌细胞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和损害细胞膜相结构,单用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无效,但明显增强氟脲嘧啶对小鼠S180的抑癌作用。使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减轻,抑制SRBC诱导的小鼠血清溶血素反应,抑制DNCB诱导的豚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PHA诱导的大鼠3H-TdR参入的淋巴细胞转化。与2-巯基-N-氧化吡啶钠(巯氧吡啶钠,SodiumPyridinethione.SPT)比较,小鼠LD50(ip)增大,而试管内抑瘤的IC50相近。  相似文献   
996.
薄层扫描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浓度及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中盐酸氟桂利嗪经硼酸缓冲液酸化后,正戊烷-异丙醇(98:2)提取其原型,加酸使成盐溶于无机相中,再加碱后用二氯甲烷提取,样品点于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氯仿(9:3:5)为展开剂。氟桂利嗪在254nm紫外灯下呈紫色斑点,Rf=0.54,于CS-930薄层扫描仪上测定,λs=215nm、λg=310nm,线性范围0.3 ̄8μg,平均回收率90.02%。用此法测定了氟桂利嗪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重组人内皮细胞衍生的白细胞介素-8(IL8)对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大鼠股动脉放血至MABP532kPa,维持90min,复制晚期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后,静脉注射IL8250μg·kg-1.放免法测定血浆ET1和6KPGF1α含量.结果:给予IL8后,MABP显著提高,休克状态改善,2h存活率相应提高;休克晚期血浆ET1水平比正常明显升高(21±4vs82±18ng·L-1,P<001),血浆6KPGF1α含量明显降低(107±12vs157±11ng·L-1,P<001).IL8显著降低血浆ET1水平(10±4ng·L-1,P<001),提高血浆6KPGF1α含量(368±16ng·L-1,P<001).结论:IL8具有较好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应用标准微电极技术,研究了关附甲素对豚鼠右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最大除极速率(Vmax)的频率依赖性抑制作用(RDB),并与美西律,奎尼丁,劳卡尼进行了比较. 在相同刺激间隔(300 ms),产生50%左右RDB的药物浓度下,美西律的RDB开始最快,其第2个Vmax所产生的抑制已占RDB的64%,奎尼丁,劳卡尼和关附甲素的RDB开始速率常数分别为每个动作电位0.165, 0.076和0.136. 美西律,奎尼丁,劳卡尼和关附甲素产生RDB的恢复时间常数分别为1.4, 9.0, 18.2和44.0 s,而且它们的恢复时间常数是不依赖于药物浓度而变化的,结果提示,关附甲素是一个慢动力学钠通道阻滞剂.  相似文献   
999.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105例抑郁障碍病人的双盲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分为国产氟西汀组57例(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40±s13a),口服氟西汀20mg,qd,阿米替林57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40±14a),口服阿米替林75mg,bid,疗程6wk。结果: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85%及92%(P>0.05);氟西汀组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便秘、恶心、心动过速等,但较之阿米替林程度轻且发生率低。结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当,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相似文献   
1000.
巢式PCR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石蜡标本中B19病毒的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明  张国成 《医学争鸣》1998,19(3):271-273
目的:探讨微小病毒B19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及可能致畸机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29例CHD尸解心脏组织,对照组为30例同期非先天性畸形尸解心脏组织,应用巢式PCR扩增B19-DNA,单纯疱疹病毒(HSV),兔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结果:29例CHDB19-DNA5例阳性,全瓿对照组为均阴性(P=0.0237),HSV,TOX两组中均阴性,CMV在两组中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