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8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494篇
耳鼻咽喉   78篇
儿科学   213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611篇
口腔科学   163篇
临床医学   1134篇
内科学   862篇
皮肤病学   94篇
神经病学   190篇
特种医学   352篇
外科学   882篇
综合类   2616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106篇
眼科学   79篇
药学   1130篇
  9篇
中国医学   1233篇
肿瘤学   39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473篇
  2013年   609篇
  2012年   887篇
  2011年   959篇
  2010年   808篇
  2009年   795篇
  2008年   823篇
  2007年   749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512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噻唑兰法(MTT法)观察UⅡ对PC12细胞及体外培养的人原代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UⅡ对PC12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10-7、10-6mol/L浓度的UⅡ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原代人嗜铬细胞瘤细胞增殖.结论 UⅡ可促进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3.
Wistar大鼠胰岛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晓红  柏树令  佟浩 《解剖学报》2007,38(3):356-359
目的 探索Wistar大鼠胰岛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方法 采用肝胰管内灌注胶原酶消化分离胰岛及Ficoll 400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纯化后的胰岛经组织学染色、电镜及放射免疫法鉴定其特异性和活力.结果 组织学染色显示纯化后胰岛的活力和纯度分别在95%和85%以上.电镜显示纯化后的胰岛形态完整,包膜清晰,分泌颗粒丰富.放射免疫结果表明,低糖组和高糖组分泌胰岛素的浓度有显著差异,证明胰岛功能良好.结论 肝胰管内灌注胶原酶消化法是一种好的消化方法.影响胰岛收获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胰腺的充分扩张,胶原酶的浓度和活性以及消化的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CD25^+、CD4^+CD8^+调节性T细胞亚群,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肾脏损伤、血清抗ds-DNA抗体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和门诊SLE患者(n=37)外周血CD4^+CD25^+T、CD4^+CD8^+T细胞群比例,以15例RA和15例SS组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观察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标SLEDAI、IgG、C3及血清抗ds-DNA抗体的关系。结果:①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群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疾病稳定期和风湿性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CD4+CD8+T细胞群比例都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未发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及CD4^+CD25^+/CD4^+值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P〈0.01)。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4^+值与SLEDAI、补体C3呈低度相关(r分别为-0.491、0.368,P〈0.05),CD4^+CD25^+T细胞数量与SLEDAI呈负相关(r=-0.578,P〈0.05)。③SLE并发肾病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群比例及CD4^+CD25^+/CD4^+值显著低于非肾病组(P〈0.01;P〈0.05)。同一SLE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细胞和NK细胞降低,CD4^+CD25^+细胞、CD4^+CD25^+/CD4^+值及CD8^+T细胞增加,但未发现这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未发现NK细胞、CD4^+CD8+T细胞、CD4^+CD25^+T细胞群比例在ds-DNA+组与ds-DNA-组之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群比例与SLEDAI成负相关,与肾脏的损害也有密切关系,但与血清抗ds-DNA抗体产生的关系不明显。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减少,稳定期CD4^+CD25^+T细胞比例回升,因此推测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和病情发展及相关器官(如肾脏)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从四川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和手足口(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分离到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的基因特征,探索其变异规律及在四川省的传播动态。方法对2008—2020年AFP病例和2013—2019年非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 71)和柯萨奇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VA 16)感染的HFMD病例标本进行细胞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全VP1基因序列的测定及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的分析,用MEGA6.0软件以邻位连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bootstrap检验1 000次;以Kimura 2参数方法计算基因型间遗传距离。结果从2008—2020年4 378份四川省AFP病例标本中分离鉴定到13株CVB3,从2013—2019年四川省454份非EV 71和CVA16感染的HFMD病例标本中分离鉴定到1株CVB3。14株CVB3四川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4.4~98.8%,氨基酸同源性为84.1~100.0%。14株CVB3均属于G基因型,其中11株在G1基因亚型,3株在G2基因亚型。结论四川省存在CVB3病毒的多条传播链,流行趋势呈现周期性变化;G1、G2两种基因亚型在四川省同时流行,G1基因亚型为四川省CVB3的优势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便秘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方法:该研究通过运用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3C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关于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经筛选,CNKI数据库纳入文献2 133篇,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纳入文献224篇。年发文量统计分析显示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国内发文量近两年连续下降;作者共现分析显示国内外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刘春强和CHUNGWAH CHENG;机构共现分析显示国内外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关键词分析显示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疗法、临床研究、病因病机等方面。结论:对于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但未形成联系较为紧密的科研团队;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时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研究机构应注重学科交叉,突出技术创新,争取做到在该领域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在病证结合背景模式下,调查血管性认知障碍肾阳虚证的分布情况并从DNA甲基化角度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肾阳虚证的生物学内涵,为未来中医药治疗该病证提供表观遗传学层面的靶点。方法: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通过量表对北京社区居民进行认知障碍筛查,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进行证候分析;后纳入VCI肾阳虚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采用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850K BeadChip对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并对其进行生信分析。结果:研究共调查1 902人,患有VCI的人数为201例,占总调查人数的10.57%,其中肾阳虚证者占72.14%;甲基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VCI组有386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可注释到136个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等通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定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气活血通便方低、中、高剂量组(3.51、7.02、14.04 g·kg-1)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计算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膜炎症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P)3、AQP4、AQP8和c-Kit蛋白灰度值,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经过益气活血通便方给药治疗10 d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不同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和肠道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无明显黏膜炎症改变,杯状细胞排列较规整无断裂、数量较多。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血清中S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VIP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617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和血小板降低的不同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先兆子痫(PE)、HELLP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按照上述五种病因分为五组患者,其年龄、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及孕前BMI、血小板最低值、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周及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孕周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的早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出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等妊娠结局存在组间差异(P<0.05)。依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三组间剖宫产率、早产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贫血率、输血小板治疗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余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母婴的安全,尤其HELLP综合征及DIC。血小板计数<50×109/L对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镇江市丹徒区居民死亡情况,为政府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早死概率、死亡率差别分解等定性定量指标,对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9年丹徒区居民平均粗死亡率为802.56/10万,呈上升趋势(APC=1.59%,t=2.67,P=0.044),标化死亡率为426.56/10万,呈下降趋势(APC=-5.24%,t=-4.06,P=0.010).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占35.51%)、循环系统疾病(占34.22%)、呼吸系统疾病(占9.32%)、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占6.16%)和损伤中毒(占6.13%).期望寿命由2013年77.61岁上升至2019年81.72岁.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慢阻肺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值均<0.05),糖尿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P<0.05).死亡率差别分解显示,促进该四类重大慢性病死亡率的升高的人口因素大于阻碍死亡率的升高的非人口因素.四类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P<0.05),预测丹徒区居民2030年四类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为4.70%,能够达到"健康中国2030"早死概率8.97%的目标值.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丹徒区居民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四类重大慢性病对丹徒区居民期望寿命、早死概率影响较大,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