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50篇
  免费   5101篇
  国内免费   2349篇
耳鼻咽喉   368篇
儿科学   868篇
妇产科学   307篇
基础医学   3214篇
口腔科学   662篇
临床医学   6612篇
内科学   3978篇
皮肤病学   664篇
神经病学   1019篇
特种医学   1735篇
外科学   4095篇
综合类   15127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6222篇
眼科学   546篇
药学   6203篇
  57篇
中国医学   4782篇
肿瘤学   1837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565篇
  2022年   1567篇
  2021年   1916篇
  2020年   1737篇
  2019年   899篇
  2018年   991篇
  2017年   1469篇
  2016年   1004篇
  2015年   2037篇
  2014年   2583篇
  2013年   3444篇
  2012年   4902篇
  2011年   4906篇
  2010年   4459篇
  2009年   4260篇
  2008年   4088篇
  2007年   3938篇
  2006年   3567篇
  2005年   2889篇
  2004年   1927篇
  2003年   1434篇
  2002年   1177篇
  2001年   1052篇
  2000年   743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遗传算法制定编码方法和初始种群、设计适应度函数和停机条件实现组卷,构建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中医学基础主干课程网络测评系统,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中医药学科关键的需求——跨知识点组卷,将中医学基础主干课程知识点融合一起测评,生成的试卷科学、合理,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CLCA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结肠癌病例23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LCA1的表达情况,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LCA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LCA1 在肿瘤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P<0.05),CLCA1在结肠癌中表达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肿瘤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且CLCA1低表达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高表达组显著缩短(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LCA1的表达可作为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LCA1在结肠癌中表达下调,CLCA1的低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作为结肠癌个体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3.
赵亮  丁一娟  于红刚  邓涛  刘军  罗和生 《胃肠病学》2012,17(10):605-608
背景:双气囊小肠镜(DBE)是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常用方法,不同地区OGIB病因有所差异。目的:评价DBE诊断OGI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湖北地区OGIB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12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OGIB的216例患者,并接受DBE检查,对诊断结果、治疗、随访、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BE的诊断率为80.6%(174/216),并发症发生率为1.9%(4/216),DBE对76.8%(166/216)患者的治疗策略产生影响。湖北地区常见的OGIB病因依次为憩室/重复畸形(23.1%)、肿瘤(21.8%)、溃疡/糜烂(21.8%)、息肉(5.6%)等。结论:DB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OGIB诊断方法。湖北地区OGIB病因以憩室/重复畸形、肿瘤、溃疡/糜烂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问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1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95.
区域性空中医疗救护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构建区域性空中医疗救护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体系构建后的运行。方法综合分析外军及联合国维和部队空中救护体系,参考我国灾害救援中的有关经验。结果指挥系统、区域性医疗救援中心、运输工具、空中医疗救援队及现场分类救援力量是该体系构建的重点。结论区域性空中医疗救护体系是未来的一个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应用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为试验组,以传统脑压板手术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间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从2011年0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19例患者纳入全分析集(FAS),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因为年龄违反入选标准而排除2例,故符合方案集(PPS)共有17例,其中试验组9例,对照组8例。纳入安全性分析集的19例,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9例。以临床效果综合计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对视野观察计分和主述性观察计分指标进行比较,表现出相同的结果,即在FAS和PP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以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组共出现1人(10.00%),对照组共出现1人(11.1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事件均与治疗器械无关,且在病人出院前消除。结论Proviewer一次性使用软组织阻隔装置与传统脑压板相比,在颅内手术操作过程中能为手术者提供更好的观察视野、便利的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未产生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反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妊娠期甲醛和苯联合染毒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妊娠0天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分别于妊娠第6天开始进行吸入式染毒,连续15 d,甲醛和苯的剂量为国家室内空气标准的0倍、1倍、50倍和100倍。仔鼠出生后,记录正常生产孕鼠数、产仔数、流产孕鼠数及出生24 h后存活的仔鼠数。仔鼠称重后分离肝及脑组织并进行RT-PCR,检测部分脑、肝发育相关基因在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取仔鼠肝组织,固定后免疫组化检测IGF-1的表达情况。结果高剂量组的流产孕鼠数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产仔数、存活数低于其余各组(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仔鼠体重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发育相关基因Peg3和IGF-1的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仔鼠肝组织中IGF-1表达降低。结论妊娠期接触甲醛与苯混合气体可导致孕鼠流产率上升、产仔数、仔鼠存活数、仔鼠体重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基因IGF-1和Peg3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为腮腺导管、叶间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过氯乙烯为填充剂,逆行灌注腮腺导管及叶间导管制作铸型标本5具(10侧),并进行相应观察和测量。结果腮腺导管长度为(22.13±6.28)mm,内径为(3.82±1.21)mm,腮腺浅部有叶间导管3~4支,第1叶间导管长度为(37.51±1.23)mm,内径为(0.53±0.14)mm。结论腮腺导管和叶间导管解剖资料对临床腮腺导管或叶间导管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笔者主要根据医院实际工作需要,分析当前消防教育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医院消防教育培训与演练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为消防科普宣传摸索出一些新的经验,可供医院、银行、商场、发电厂、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院、洁净厂房等单位消防培训和演练时借鉴,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平台筛选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相应靶点蛋白名称进行转化为基因名,经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网络图;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中检索“rheumatoid arthritis”,获取RA疾病靶点,制作韦恩图获取生姜药物成分和RA共同靶点,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有效成分与靶点的潜在结合活性。结果 获取生姜5个成分及55个潜在靶点,RA疾病4 836个相关靶点,生姜与RA共同靶点26个,PPI网络中自由度靠前的3个靶点基因为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TGS2)、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分别得到185个结果和59条信号通路。结论 生姜治疗RA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效应,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这可能通过PTGS2、JUN、CASP3等靶点调控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作用治疗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