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04篇
  免费   8115篇
  国内免费   5050篇
耳鼻咽喉   847篇
儿科学   1413篇
妇产科学   658篇
基础医学   7034篇
口腔科学   1527篇
临床医学   9733篇
内科学   9357篇
皮肤病学   1030篇
神经病学   3040篇
特种医学   35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9267篇
综合类   19899篇
现状与发展   31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8431篇
眼科学   1301篇
药学   9111篇
  106篇
中国医学   7233篇
肿瘤学   4459篇
  2024年   227篇
  2023年   1000篇
  2022年   2227篇
  2021年   3566篇
  2020年   3027篇
  2019年   2003篇
  2018年   2169篇
  2017年   2427篇
  2016年   2131篇
  2015年   3626篇
  2014年   4504篇
  2013年   5289篇
  2012年   7856篇
  2011年   8218篇
  2010年   6828篇
  2009年   5799篇
  2008年   6511篇
  2007年   5893篇
  2006年   5380篇
  2005年   4353篇
  2004年   3240篇
  2003年   2875篇
  2002年   2215篇
  2001年   1711篇
  2000年   1353篇
  1999年   673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59篇
  1995年   238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82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48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46篇
  1975年   39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7例睾丸静脉和2例卵巢静脉变异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的变异。方法:观测了73具(146侧)成人尸体(男58,女15)两种静脉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两种静脉有变异者7例,其中睾丸静脉5例,卵巢静脉2例,另外,作者还对变异与国内文献作了比较。结论:本研究为探讨睾丸静脉和卵巢静脉曲张发生原因及治疗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肝细胞凋亡及坏死在急性肝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复制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大鼠创伤模型,采用 Annexin-V-Flous、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PI)双标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创伤后各时间点肝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数量变化,结合光镜、电镜和电泳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并与肝功能变化相比较。结果创伤后早期肝细胞即发生凋亡和坏死,坏死肝细胞的数量进行性升高,与肝功能变化显著呈正相关;凋亡肝细胞在创伤后3h达高峰,部分凋亡肝细胞发生继发性坏死,其数量与肝功能变化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细胞坏死与凋亡是严重创伤后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坏死肝细胞是肝功能损害的直接因素,凋亡肝细胞通过发生继发性坏死加重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3.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表达及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基因 m RNA转录水平变化与其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的关系 ,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检测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远癌组织及 2例正常人肝组织中 p16基因 m RNA表达水平 ,以甲基化特异性 PCR分析各组织中 p16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的甲基化状况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例人原发性肝癌中 14例 (70 % ) p16 m RNA水平比远癌组织显著降低 ;13例 (6 5 % )显示 p16基因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 ,其中 84 .6 % (11例 )伴 p16 m 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 人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率的 p16基因表达失活 ,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启动子区 Cp G岛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转录 ,在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循的显做手术设计与中央静脉、上矢状窭的处理方法,[方法]26例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经充分的术前准备、没汁手术方案,行显做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中央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均做了相应处理。[结果]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Ⅰ级15例,SirepsonⅡ级9例,SimpsonⅢ级2例。遗留颅骨缺损6例。术后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4例,经高压氧治疗1~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结沦]术前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技运动区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设计详尽的手术方案,采用显做外科技术切除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中央静脉、上矢状窦对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膀胱镜(CTVC)对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具备指征的26例患者,在常规盆腔平扫 增强CT后憋尿延迟15~30分钟,待膀胱充盈造影剂满意后取仰卧位扫描,行膀胱区域薄层螺旋CT扫描,应用工作站采集延长期扫描拆薄的图像行后期处理做成CTVC成像.全部病例有纤维膀胱镜(FC)对照,并将两种检查结果结合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CTVC共发现病灶结节30个,FC镜检发现病灶结节39个,对直径>0.5cm肿瘤,CTVC可清楚显示,但对肿瘤周围小结节子灶及三角区小滤泡样肿物CTVC均不易捡出,对膀胱肿瘤的显示对比,结果有显著差异(x2=8.03,P=0.0046).对直径≤0.5cm的肿瘤,2例CT轴位像未能发现,但CTVC能显示.对膀胱癌的诊断CTVC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CTVC图像形象、直观,不仅看见膀胱腔内形状,对浸润范围结合CT轴位及冠矢状位重建也可清晰地显示,诊断膀胱肿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临床高度怀疑膀胱肿瘤,而常规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者,应该行CTVC,以减少漏诊.而对于直径≤0.5cm的肿瘤,尽管CTVC可以发现部分病灶,但是相对于纤维膀胱镜,其敏感性仍不够满意.注意层厚、层距的选择,延长憋尿时间,使用合适的窗宽、窗位等,可能有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诱导C57小鼠建立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方法]用基因枪途径给C57小鼠腹部接种含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质粒,24h后在同一部位注射FBL3肿瘤细胞破碎后的上清液,15d后用3×106个FBL3肿瘤细胞皮下接种攻击.[结果]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小鼠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基因枪途径局部接种含有GMCSF基因的质粒,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7.
电复律目前已成为救治室颤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重要措施,但对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施行电复律治疗较少见.2004年5月,我科对1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合并心房扑动的患者成功实施电复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8.
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1991-2006)、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6)等.搜集CRP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非随机对照研究,逐篇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4.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外文4篇,中文3篇),涉及841例患者.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个月以上随访截尾时间的死亡率和再发血管事件与CRP水平相关,CRP增高组发生率比CRP正常组分别高2.71和1.81倍[OR合并分别为3.71和2.81,95%CI分别为(2.40,5.73)和(1.42,5.5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测量值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和死亡亦相关,在复发患者中,CRP测量值平均高于未复发者为3.52 mg/L[WMD=3.52,95%CI(-0.01,7.05)],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死亡患者中,CRP测量值平均高于生存者为8.02 mg/L[WMD=8.02,95%CI(5.68,10.3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时CRP的水平可以初步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9.
Objective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53 ge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endostatin can enhance tumor response to radiation therapy of RM-1 mouse xenograft prostate cancer and to investigate its mechanism. Methods A mouse prostate canc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n mice with xenograft tumo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control), B (radiation), C (radiation and rAdp53), D (radiation and rh-endostatin) and E (radiation and rAdp53 and rh-endostatin). On day 1, rAdp53 was injected intra-tumorously with 1 × 1010 vp per animal to group C and E. From day 1 to 14, rh-endostatin was given 15 mg/kg intraperitoneally daily to group D and E. On day 4 single fraction of 15 Gy was given to tumors in groups B, C, D and E. Normal saline was injected intra-tumorously or intraperitoneaUy accordingly as control. No treatment was done to group A. Tumor volume was measured dail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Days 5, 10 and 15. Ki67, CD31, p53 and VEGF were detected by mean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1) Radiation alone, radiation combined with intra-tumorous injection of Adp53 and/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rh-endostatin resulted in tumor growth arrest of RM-1 cells in vivo (P = 0.000). Radiation combined with both rAdp53 and rh-endostati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P < 0.05). (2) All the four treatment groups had a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mutant type P53 (P = 0.000). The expression of Ki67 in groups B and C were equal (P 0.05) and increasing (P = 0.000), respectively. Group D had a up-down-up curve (P < 0.05), but group E had a up-down one. On day 5 the expresion of VEGF in group E was the lowest (P < 0.05). An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MV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was shown, and MVD in groups C, D and E were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P < 0.05). Conclusions The limitation of radiotherapy could be overcome by combination with beth p53 gene therapy and endostatin on the growth of mouse prostate cancer cell. Radiation, rAdp53 and endostatin have their own role but they can be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10.
患者,女,52岁,因突发呼吸困难5h入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20a,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a。X线表现:右肺外带异常透亮,并见压缩肺组织边缘,肺压缩约50%,压缩之肺组织上部见致密斑点影(见图1)。气管纵隔明显左移,左膈明显升高达左胸中部,经透视证实为左膈疝,疝入胸腔组织为胃(见胃泡)。左肺野上部透亮度明显增加,并见清晰光滑边缘,结合透视证实为左肺自发性气胸。双侧胸廓较对称,未见明显塌陷改变。X线诊断:右肺陈旧TB;双侧自发性气胸伴左膈疝形成。讨论: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无外伤和人为因素的情况下,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破裂而引起的胸腔积气。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