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25篇
  免费   4236篇
  国内免费   2437篇
耳鼻咽喉   382篇
儿科学   693篇
妇产科学   195篇
基础医学   2361篇
口腔科学   742篇
临床医学   4756篇
内科学   3433篇
皮肤病学   478篇
神经病学   868篇
特种医学   1656篇
外科学   3519篇
综合类   11121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4772篇
眼科学   323篇
药学   4787篇
  56篇
中国医学   3876篇
肿瘤学   1965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27篇
  2022年   1319篇
  2021年   1680篇
  2020年   1505篇
  2019年   754篇
  2018年   856篇
  2017年   1156篇
  2016年   835篇
  2015年   1616篇
  2014年   2071篇
  2013年   2553篇
  2012年   3714篇
  2011年   3979篇
  2010年   3439篇
  2009年   3090篇
  2008年   3261篇
  2007年   3221篇
  2006年   2590篇
  2005年   2013篇
  2004年   1397篇
  2003年   1226篇
  2002年   988篇
  2001年   853篇
  2000年   655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治疗髋臼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髋臼盂唇损伤并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采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选择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OS-SS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OS-ADL)和VAS疼痛评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7.8±10.6)岁(17~55岁)。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2个月。患者术前H0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3.8±10.6,44.2±9.6,62.2±11.6;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77.6±10.2,72.8±7.3,79.3±9.1,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前VAS评分为6.5±2.3,术后6个月时为2.6±1.3,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治疗髋臼盂唇损伤,能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灌注液对断肢再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的断肢再植模型,应用3种不同灌注液(A组肝素钠组,B组肝素钠+利多卡因组,C组肝素钠+地塞米松组)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然后进行再植。分别于缺血前、缺血6h、通血60min取材,测定断肢皮肤中丙二醛(MDA)、透射电镜观察缺血6h后再通血60min血管内膜的改变。结果 3组再植肢体成活率相当,B组灌注前后MDA差值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血管内膜改变较A组轻微。结论 断肢再植前应用含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灌注液对离断指进行灌注,可以减轻再植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对血管内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4.
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时血糖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抗精神病药影响血糖代谢的特点。方法:198例未曾治疗或停药3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给予氯丙嗪或利培酮治疗。于入院时及治疗1、2、3和6个月时检测血糖浓度。结果:氯丙嗪组治疗2个月餐后2 h糖耐量试验(2hPG)、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血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氯丙嗪组有15.54%,利培酮组有7.37%;≥40岁者2hPG和HbA1C明显高于<40岁者。结论:2hPG和HbA1C浓度增高是糖代谢异常的早期表现,早期干预有利于防止IGR。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26.
目的早期识别以发热为首要表现而收治心血管内科的艾滋病患者。方法对以发热为首要临床表现的17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7例艾滋病(AIDS)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结果IE患者中,稽留热型、心脏彩超显示有赘生物的形成、血培养呈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AIDS患者,而血中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痰培养有真菌感染的比例明显低于AIDS患者。结论对以发热为首要表现而收治心内科的患者,需要注意其有无AIDS的临床特性,及早对部分患者进行HIV病毒检验,以早期识别AIDS患者。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改良睑黄色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病灶〈10mm以下的瘤体为手术观察对象,共22例(38眼)。按超皮损病灶边界1mm设计切口缘,梭形切除病灶,深达真皮层,在显微镜下清除皮下组织及切缘脂肪组织,松解切口边缘皮肤,连续皮内缝合切口。另外,酌情行上睑松弛矫治术。结果 失访2例(2眼),随访20例(36眼)6—12个月,未见黄色瘤复发,切口平整,痕迹隐约。结论 采用改良睑黄色瘤切除术更会增强眼睑形态美感。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5,DR5)途径在人肝细胞缺氧/再给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建立肝细胞H/R模型,模拟肝脏的缺血再灌注。H/R处理后,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外源性TRAIL蛋白,噻唑盐比色法(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半定量RT-PCR检测DR5mRNA的表达。结果:以正常人肝细胞为对照,H/R使人肝细胞的DR5 mRNA的表达上调,再给氧2小时达峰值,此后直至再给氧20小时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单纯缺氧6小时不能引起肝细胞的大量凋亡。TRAIL诱导H/R处理后的肝细胞发生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H/R大大增强TRAIL的肝毒性。结论:H/R使DR5在人肝细胞的表达上调,增加TRAIL的肝毒性。TRAIL/DR5途径可能在IRI诱导人肝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0.
精液中PAI-1含量与精液液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精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PAI-1)的含量,探讨精液的液化机制。方法分别检测门诊患者1h内不液化精液40例(A组)和1h内液化精液30例(B组)中PAI- 1的含量。结果A组PAI-1含量为(10.25±0.75)ng/ml,B组为(6.46±0.37)ng/ml,A组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液中PAI-1含量与精液液化时间的相关性r=0.362,P<0.01,呈正相关。结论精液中PAI-1含量升高,可导致精液液化时间延长,可作为检测精液粘稠度的一个相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