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409篇
预防医学   188篇
眼科学   57篇
药学   125篇
  2篇
中国医学   165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6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实施新生儿气管切开术(以下简称气切术)的住院结局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NICU住院, 初始入院日龄<28 d或纠正年龄不超过44周, 有气切术指征的患儿。根据是否实施气切术分为气切组和非气切组(家长签字拒绝气切术)。收集患儿的一般人口学数据、住院及诊断信息、手术指征、出院后3/6/12月龄时遵医嘱随访和随访结局, 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例患儿, 气切组和非气切组患儿分别为14例和12例, 胎龄分别为(37.7±3.80)周和(38.99±1.83)周, 出生体重分别为(2 823.57±948.89)g和(3 320.83±378.76)g, 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入院时体重、确诊日龄、入院时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切组患儿的最常见手术指征为双侧声带麻痹(50.0%)和咽喉部先天结构畸形(21.4%), 非气切组患儿的最常见手术指征为双侧声带麻痹(50.0%)和声门/声门下肿物(25.0%),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62.
目的 改良早产儿经口置入胃管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在新生儿中心实施经口置入胃管的30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8月—2021年4月,经口置入胃管的155例早产儿作为试验组,胃管置管测量长度的方法为从患儿鼻尖到外耳廓中点2倍的距离;将2018年3月—2019年7月经口置入胃管的151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胃管置管测量长度的方法为从患儿鼻尖到耳垂到剑突的距离,比较两组胃管管端到位率、胃肠减压前3 d每日的引流量、呕吐发生率及胃肠减压总时间。结果 试验组经口置入胃管管端到位率为85.81%,对照组为15.2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44,P<0.001);试验组胃肠减压前3 d引流量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8、t=15.78、t=11.06,均P<0.001);试验组胃肠减压期间呕吐发生率为9.68%,低于对照组的20.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08);试验组胃肠减压时间为(6.90±3.57) d,短于对照组的(8.27±3.88)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4,P<0.001)。结论 采用改良的早产儿经口置入胃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能有效提高胃管管端到达理想位置的精准度,避免胃管管端位置过浅或过深,并提高胃肠减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3.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心功能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29例OSAS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体检健康的26名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2D-STE检测两组的心功能,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不同严重程度OSAS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ROC曲线分析心功能指标预测OSAS的价值,对心功能指标与OSA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Spearman系数检验。 结果观察组四腔心右心室基部横径(RV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FAC)、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组织多普勒收缩期峰值速度(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ROC分析,患者RVD≥31.95 mm、FAC≤47.52%、TAPSE≤22.28 mm、S’≤16.19 cm/s是预测OSAS的最佳截断值(P<0.05);观察组RVD比较,轻度<中度<重度(P<0.05),观察组FAC、TAPSE、S’比较,轻度>中度>重度(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VD与OSA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AC、TAPSE、S’与OSA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 结论心功能指标对OSAS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与OSA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4.
965.
目的分析1、2、3年生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根、根茎、叶片中10种成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大黄质量评价和药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中各成分的含量;借助SPSS 24.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建立的HPLC分析体系线性范围良好(r20.99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96.10%~107.10%。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部位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逐年或次年下降(P0.05),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O-葡萄糖苷、番泻苷B的含量逐年或第3年显著增加(P0.05);根中大黄酚-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含量次序为3年生1年生2年生、1年生3年生2年生(P0.05),二者在根茎及叶片中逐年或第3年增加(P0.05);根或根茎儿茶素含量随年份增加,叶片中降低。同一年限内,除大黄素甲醚、大黄酚-8-O-葡萄糖苷外,根或根茎其他8种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片(P0.05);根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8-O-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含量高于根茎(P0.05)或与之相当;2年生大黄酚-8-O-葡萄糖苷根茎中含量高于根中(P0.05);2、3年生大黄番泻苷B的含量在根、根茎、叶片依次显著降低(P0.05),芦荟大黄素的含量依次为根茎根叶片(P0.05)。结论基于HPLC分析的药用大黄10种成分在不同年限、不同部位样品中差异积累;同一部位样品中多数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同一年份的根或根茎中多数成分含量高于叶片;3年生大黄根及根茎中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传统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儿童重症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就诊的儿童重症紫癜性肾炎,共3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传统组(传统治疗)和血液灌流组(传统治疗+血液灌流治疗),每组各15例患者。观察受试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包括皮疹、血尿、关节痛和腹痛)。检测受试者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TNF—a,IL-6,IL-2。结果:血液灌流组较传统治疗组在血尿,蛋白尿,皮疹,关节痛,腹痛症状有所好转;尿沉渣红细胞检测, TNF—a,IL-6较前明显减少,IL-2明显升高。结论:血液灌流是治疗重症紫癜性肾炎的一种除药物以外有效的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967.
目的:通过对故障的分析,使我们对于C型臂的常见故障有个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我们如果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快的解决。  相似文献   
968.
脊髓损伤作为重要的致残因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在脊髓减压的基础上通过药物,高压氧等治疗缓解病情,而针灸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综述近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不同作用方式及不同的针刺手法,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69.
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对20例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规全血灌流治疗。结果:DNA免疫吸附血液灌器能有效清除SLE患者血液中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DNA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观察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腕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手背及腕部软组织缺损并骨骼肌腱外露患者15例,采用宽血管筋膜蒂、蒂部带皮桥、前臂中下段背侧皮动脉以下解剖骨间背血管筋膜蒂以避开骨间背侧神经等改良措施。结果15例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形态佳,有保护性感觉。结论改良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较传统切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静脉回流好、成活率高等特点,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