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万汶130/0.4)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脑缺血再灌注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组(S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n=8);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HIR组,n=8)。假手术组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和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经右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成2小时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照ZeaLonga的线栓法。血液稀释缺血再灌注组从右股动脉放血,同时从股静脉补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20min内完成,稀释目标Hct值为30%。于缺血前30min(To)、再灌注即刻(T1)、再灌注3h(T2)、再灌注6h(T3)、再灌注24h(T4)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颈静脉血清IL-1、IL-6、TNF-α、S100-β含量。结果①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TNF-α、IL-1、IL-6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并且IR组比HIR组更高②与T0时比较,三组T1~T4时TNF-α、IL-1、IL-6浓度显著高于T0时(P0.05)。③在T1~T4时间点,IR组和HIR组的血清S100-β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1),且IR组比HIR组更高(P0.05)。结论应用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血清TNF-a、IL-1、IL-6、S100-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医学实用人才已成为社会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根据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建立了麻醉学实用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下是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应,并与吗啡静脉自控镇痛进行比较。方法44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 和吗啡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2例。患者自控镇痛持续48 h,采用VAS评分法,分别记录术后48 h不同时段患者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评分,24,48 h患者PCA按压次数;观察患者的镇静程度、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 h内静息疼痛评分PCEA组低于PCIA组(P<0.05),咳嗽疼痛评分各观察时间PCEA组均低于PCIA组(P<0.05),术后第1天PCA按压次数差异度为0.33(P<0.05)。镇静程度、恶心、呕吐发生率PCEA组低于PCIA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较吗啡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4.
高浓度敌鼠钠盐一次投毒杀灭家鼠的观察黄焕森敌鼠钠盐是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抗凝血灭鼠剂,多采用0.025~0.05%。连续多次投毒。深圳市1986年分别于春、秋两季开展高浓度敌鼠钠盐(2%)一次投毒杀灭家鼠的群众性灭鼠工作。我们对此进行了现场观察,现将结...  相似文献   
75.
麻醉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麻醉学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实验教学是新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建立"动物实验+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网络学习"的实验教学创新模式,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建立临床思维和拓展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胃穿孔修补术大鼠血流动力学及恢复翻正反射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右侧颈动脉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平均动脉压(MAP)监测建立后,实验组经腹腔注射右美托嘧啶30μg/kg(浓度4μg/ml),对照组注射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药15min后实施胃穿孔修补术。全程记录大鼠腹腔注药前(基础值)、注药后15min、以及整个手术过程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记录大鼠恢复翻正反射的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D组大鼠腹腔注药后5min和10min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5minMAP下降,D组为(60.58±13.13)mmHg,C组为(81.82±18.7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翻正反射恢复的时间,D组为(200.38±40.82)min,C组为(171.50±33.1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腹腔注射右美托嘧啶(30μg/kg)15min后MAP开始降低,其对大鼠恢复翻正反射的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 应用Swan-Ganz肺动脉导管观察老年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气腹对老年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30例,随机分为Ⅰ组(n=15,术中采用气腹压10 mmHg)和Ⅱ组(n=15,术中采用气腹压14 mmHg).麻醉诱导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维斯塔尔大鼠随机分成3组:Ⅰ组(空白组或假手术组)、Ⅱ组(缺血组)、Ⅲ组(治疗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各组于脑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2 h后观察各组大鼠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和线粒体标志酶SDH、CO的活性。结果①Ⅱ、Ⅲ组再灌注22 h后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p<0.01或p<0.05),线粒体标志酶活性SDH、CO表达显著低于Ⅰ组(p<0.01);②与Ⅱ组比较,Ⅲ组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SDH、CO活性明显增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能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及清除体内自由基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