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1963年自武汉医学院毕业后留附属同济医院从事临床麻醉工作。1965年有幸观看我的导师金士翱教授为一位膀胱癌盆腔转移性剧痛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无水酒精,结果使这位腰骶部遭受疼痛折磨达一年之久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并在无痛中度过了他的余生。这是我在麻醉专业路上的一次启迪,它使我认识到麻醉科医师应用所掌握神经阻滞技术,不仅能让病人在无痛中接受手术治疗,而且也能使疼痛患者无痛地生活下去,从此使我立志在做好临床麻醉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疼痛治疗工作。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  相似文献   
2.
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和阐明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间差异的产生机制可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产生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因素还是药物代谢和处置的遗传差异和药物作用靶点的遗传多态性。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23条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的序列都已测定,许多功能蛋白的结构以及编码它们的基因都已基本弄清,根据病人的遗传结构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阿片类药物也不例外。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受体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阿片类药物效应和副作用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儿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15例.舒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1μg/kg(S1组)、0.2μg/kg(S2组)和0.3μg/kg(S3组).3 min后三组均静注丙泊酚2.5 m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经口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1)、静注舒芬太尼后(T2)、静注丙泊酚后(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2 min(T5)、5 min(T6)时的BP、HR和BIS.结果 S1、S2组在T4时SBP、DBP、MAP明显高于T1时(P<0.05);而S3组变化不明显,但与S1组同一时点比较,SBP、DBP、MAP明显低于S1组、HR慢于S1组(P<0.05).三组间各时点的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舒芬太尼0.3 μg/kg复合丙泊酚诱导能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喷他佐辛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患者镇静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喷他佐辛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患者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的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C组(生理盐水+丙泊酚组),P1组(喷他佐辛0.5 mg/kg+丙泊酚组)、P2组(喷他佐辛1 mg/kg+丙泊酚组).全麻诱导前启动丙泊酚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1.5μg/mL,5min后P1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0.5 mg/kg(30 s),P2组静脉注射喷他佐辛1 mg/mL(30 s),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记录丙泊酚TCI启动前(T0)和丙泊酚TCI启动后1 min(T1)、3 min(T2)、5 min(T3)及分组给药后5min(T4)、10min(T5)、15 min(T6)各时点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静脉靶控丙泊酚1.5 μg/mL后3~5 min,3组患者的RE、SE及OAA/S评分均显著下降,T2-3与T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2组静注喷他佐辛1 mg/kg后RE、SE及OAA/S评分继续下降,T5~6与T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和HR在T6时点轻度升高(P<0.05).P1、P2组在静注喷他佐辛后SpO2明显降低(P<0.05),C组的SpO2则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波动(P>0.05).结论:喷他佐辛与丙泊酚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静脉注射喷他佐辛1 mg/kg可加深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5 μg/mL的镇静程度,患者由清醒镇静状态进入睡眠状态,可降低RE和SE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等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或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经腹子宫切除或附件切除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ASA 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经腹行子宫切除术或附件切除术患者,术后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镇痛模式为负荷量吗啡1 mg,持续剂量1.5 mL/h,PCA剂量3 mL,锁定时间20 min,左旋布比卡因组镇痛药为0.125%左旋布比卡因+吗啡0.1 mg/mL;布比卡因组镇痛药为0.125%布比卡因+吗啡0.1 mg/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sav镇静评分、感觉阻滞节段、运动阻滞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镇静评分,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 h感觉阻滞节段在T12~L1或L2左旋布比卡因组为14例,布比卡因组为18例,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125%左旋布比卡因和0.125%布比卡因复合吗啡均可安全有效的用于经腹子宫切除及附件切除术后患者PCEA,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相似,具有相同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阳离子-氯离子联合转运蛋白(CCC)阻断剂在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化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大鼠脊髓700μm厚切片,分成空白对照组、辣椒素组、呋噻米组、辣椒素+呋噻米组,予以相应药物处理后固定,再行冰冻切片,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程序.对脊髓背角Ⅰ、Ⅱ层的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传导激酶阳性(pERK IR)细胞计数,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辣椒素组、呋噻米组、呋噻米+辣椒素组pERK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19±0.42;26.83±1.14;12.31±0.90;12.14±0.72(P<0.001).呋噻米+辣椒素组阳性细胞数比辣椒素组减少(P<0.001).结论:呋噻米可抑制辣椒素介导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具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完善疼痛定义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的疼痛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极大的推动了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进入21世纪由于疼痛医学发展迅速,该定义对疼痛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疼痛的测量,就显得无能为力,不能全面的解释疼痛发生的前因和后果。难以对疼痛研究起指导性作用。疼痛是由伤害性刺激诱发的“痛知觉”和“痛反应”。且“痛反应”对疼痛的测量、诊断、治疗和预后可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疼痛定义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完善后的疼痛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以及保护性或病理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盘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穿刺和注药均在C臂X线定位和监视下进行,根据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给药方法注射胶原酶。结果胶原酶注射后2周、3个月及1年的成功率分别是80.0%、77.4%、77.4%;腰痛发生率分别是86.4%、42.4%、37.3%。腰椎不稳发生率分别是76.7%、18.6%和1.7%。结论胶原酶盘内外注射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3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VAS≥4.0),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应用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奥施康定等药物治疗;B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观察患者射频治疗前、治疗后1、7、30、90及180d的疼痛程度、奥施康定使用量、药物副作用、治疗并发症等情况变化。结果 B组患者经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奥施康定使用量大大减少,药物副作用明显减轻,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能迅速减轻疼痛,降低镇痛药的使用量并减少其相关副作用,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开颅手术和脑外伤后用浅低温行脑保护 ,已日益为临床广泛应用 ,我们在浅低温脑保护的研究中 ,对此做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选择颞区占位性病变开颅手术病人 18例 ,其中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 6~ 6 9(4 1 7± 11 0 )岁 ,ASAⅠ~Ⅱ级。术前均无出凝血疾病史 ,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无异常。术前无血管活性药 ,抗凝药 ,促凝药使用史。随机分为降温组 (n =10 )和常温组 (n =8)。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 6~ 8h ,手术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 1g和阿托品 0 5mg。麻醉诱导用药依次静注咪唑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