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通过对松动假体界膜的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方法:通过对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肉眼外观、普通光镜及扫描电镜的观察来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界膜之间的相关联系。结果:所有本组38例松动假体周围均充填有薄厚大小不一的界膜组织,多数颜色为暗红色,约1/3的界膜部分有黑色;界膜较厚处质韧类似瘢痕结缔组织,薄处似纤维薄膜。光镜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及磨损微粒;扫描电镜观察可以见到大量的粗细不等排列无序的胶原纤维组织和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和骨碎屑,胶原纤维内有成纤维细胞分布。结论:人工假体与骨空隙的产生导致界膜充填,磨损微粒刺激界膜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导致骨溶解而出现假体松动,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活动中产生的磨损碎屑从而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减少由充填性界膜向溶骨性界膜的转变,从生物学的角度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后侧入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对30例(31髋)髋臼后部骨折的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切复内固定治疗,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随访,时间为12月至4年,平均2.5年。按Matta标准,优16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73.3%。结论:后侧入路在治疗髋臼后方骨折中具有显露良好、复位方便、创伤较小、固定牢靠及便于功能训练等优点。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应用Link槽式钢板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2年12月总共1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接受HTO并应用Link槽式钢板内固定,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43岁(平均51岁),膝内翻角度最大24°,最小8°(平均17°),HSS膝关节评分甲均71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25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截骨处无移位及松动,内固定无断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同术前,纠正膝内翻角度平均22°,股胫角(胛A)平均达到外翻9°,HSS膝关节计分半均为86分,较术前增加15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症状,2月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因脂肪液化伤口延迟愈合,换药后痊愈。结论:HTO可明显改善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的下肢负重轴线及局部血供,降低骨内瓜,疗效满意。Link槽式钢板设计简单,固定可靠,截骨角度可准确掌握,是HTO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重复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30例;单次剂量组1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双次剂量组1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d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术后1个月随访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必要时超声检查。结果单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504-156)mL、(3524-237)mL;双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198)mL、(221±216)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减少量为(2.2±0.7)g/dL]及双次剂量组[减少量为(1.6±0.5)g/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0.4±0.2)u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0.7±0.6)U和对照组(1.64-0.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术后重复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型方法,合并晚期膝关节病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治疗较为混乱。为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此类疾病的病例特点和诊治对策,总结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共18例合并胫骨近端应力骨折的晚期膝关节炎患者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2~71岁,平均66岁。18例患者中8例为关节内边缘型,切除骨赘后常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治疗;1例为关节内节段型,使用增强垫块和延长杆治疗。6例为关节外稳定型,使用带延长杆的膝关节假体治疗;3例为关节外不稳定型,合并使用延长杆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3~21个月,平均12.3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评分从23.62分提高到80.87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从18.75分提高到81.75分。通过分析病例特点,首先将胫骨骨折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进一步分为边缘型和节段型,关节外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结论这种新的分型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这种新的分型方法指导下,所有伴晚期膝关节炎的胫骨近端应力骨折患者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单独或者结合增强垫块、延长杆、钢板内固定可得到较好地处理。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比较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接受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或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后的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 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于西安市红会医院膝关节病区选取17例行OWHTO治疗(HTO组)和19例行UKA治疗(UKA组)的内侧单间室KOA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纳入22例同年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使用Pedomedic 40足底压力检测系统进行测试。通过比较步行状态下HTO组术侧、UKA组术侧与对照组的峰值压强(max pressure, Max-P)、压力时间积分(force-time integral, FTI)和外翻内翻指数(valgus/varus index, VVI),评估内侧单间室KOA患者OWHTO和UKA术后术侧的足底压力变化。结果 UKA组与对照组相比,第1跖骨头区(first metatarsal head, MH1)Max-P偏小(P&l...  相似文献   
87.
张磊  李引刚  崔志强  陈楚  马建兵  支力强 《西部医学》2020,32(10):1500-1503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的149例骨科术后行DVT探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和正常组;再根据术后超声结果分为DVT组(术前无 术后有)和非DVT组(术前无 术后无),排除术前有血栓患者。比较各组之间Hcy值的差异,评价DVT与HHcy的关系,再进一步评价HHcy对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之间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亚组分析DVT组Hcy值(247±142)μmol/L与非DVT组(148±67)μmol/L存在明显差异(P<0001),但Hcy数值与血栓宽度无统计学意义(P=0553);在DVT组分析中HHcy者发生率高于正常Hcy者(812% vs 188%)(P<0001);分析显示DVT的发生与Hcy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Hcy对骨科术后DVT的预测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 075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y为自变量,DVT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得Exp(B)即OR为5385,P<0.05,可得HHcy与术后DVT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增加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影响,两者存在相关性,但同型半胱氨酸的数值与血栓宽度直径无明显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作为预测骨科术后DVT的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年患者晚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9月对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3例(36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年患者,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82岁(45~59岁)。双髋同时置换3例,单髋置换27例。假体均采用Corin公司的Optimom金属对金属轴承全髋关节置换系统。[结果]3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8~30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分(24~83分)提高至随访末期的93.2分(91~96分)。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髋臼和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骨溶解,无异位骨化形成。[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中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86例髋(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并进行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疼痛发生评估及X线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38.9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分(30~53分),随访时平均89分(73~97分),其中优51,良29例,可6例,优良率93.02%;X线评价: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现象,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亮带。结论:人工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显著;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重建需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自1995年7月至2006年8月总共6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8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骨折11例(股骨距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骨折4例),术后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远端骨折),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8岁(51~79岁),按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的AAOS分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4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1例有10例予立即内固定,1例(Ⅱ型)股骨距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未做内固定,仅延迟下地负重时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4例在两周内行手术内固定,2例合并假体松动而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Ⅵ型)假体远端骨折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予以骨牵引4周后改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42个月),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拍片示骨折畸形愈合,术后8个月因内科疾病死亡。Harris评分平均80分(67-92分)。结论:术中暴力、股骨髓腔发育异常、假体型号过大、骨质疏松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假体松动、骨质疏松加外伤是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稳定假体,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尤其对高龄患者更为重要),尽早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