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比较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3种基源黄精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利用超声法提取收集到的17批黄精药材,提取液经PS/A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 MS)技术分别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及聚类分析(HCA)。结果从正、负离子模式下的PCA、PLS-DA、OPLS-DA散点图及HCA树状图可见,3种法定基源黄精明显聚为3类。结论 3种基源黄精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区分3种法定基源黄精。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精药材的深入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各国在传统医药领域交流甚密。而且,GMS极其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医药文化的共通性以及药材资源和消费市场的互补性使中国与GMS各国在药材和中成药研发合作和贸易方面潜力巨大。本文对中国与GMS各国传统医药联合研发近况进行简要概述,并针对目前可进一步合作的工作方向进行展望。中国与GMS各国深入合作开展传统医药研发可为解决中国企业制药原料不足问题及临床药物供不应求问题提供有效途径,还可有效促进GMS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传统医药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  相似文献   
53.
张宸瑞  李晓岗  顾雯  杨培  余从涛  贺森  曹冠华 《中草药》2023,54(9):3022-3031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定殖于植物根系,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的共生内生真菌。归纳分析了AMF介导宿主植物提高对细菌、真菌、线虫等病原微生物胁迫抗性能力,发现AMF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有着明显特异性,且受植物的种类、AMF多样性、定殖密度等因素影响。AMF主要通过激活茉莉酸、水杨酸等植物激素介导的系统性抗性,调控ERF等转录因子表达,增强营养物质吸收,改善植物根系结构,竞争病原体生态位点,调节根系有益分泌物等途径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并可与植物共生放线菌(plant symbiotic actinomycetes,PSA),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等益生菌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明确AMF提高植物抗病原微生物胁迫能力的作用机制对实施生态农业、中药绿色种植、生物防控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不同形状的纳米氧化铝的神经损伤作用。方法从24 h内新生的Wistar乳鼠大脑皮质中提取星形胶质细胞,选用20~30 nm片状纳米氧化铝(0、31.25、62.5、125、250、500μg/ml)和棒状纳米氧化铝(0、7.8、15.625、31.25、62.5、125μg/ml),分别作用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纳米氧化铝所致的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结果棒状纳米氧化铝和片状纳米氧化铝均可引起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无论片状还是棒状纳米氧化铝作用24 h细胞凋亡率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变化。作用48、72 h,随着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水平逐渐增加,呈现明显剂量依赖性。结论棒状纳米氧化铝和片状纳米氧化铝均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棒状纳米氧化铝的作用明显强于片状纳米氧化铝。  相似文献   
55.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ealtimecellanalyze,RTCA) 及AlamarBlue法测定纳米 氧化铜体外作用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 5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 2B的毒性作用,探讨RTCA 实时 细胞分析技术用于测定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将MRC 5 及BEAS 2B 细胞接种于 RTCA 配套16孔板中及普通96孔板中,96孔板中细胞用于AlamarBlue法测定细胞毒性。分别用剂量为 0.75g/L、0.38g/L、0.19g/L、0.094g/L、0.047g/L 的纳米氧化铜混悬液进行染毒。选择12h、24h、 36h、48h、60h时间点计算两种方法测得的IC50值。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利用配对狋检验,对两种 方法所得相同时间点的IC50值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其相关性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MRC 5细胞用RTCA 法测定染毒后12 h、24 h、36 h、48 h、60 h 的IC50 值分别为391 mg/L、249 mg/L、185 mg/L、 165mg/L、147mg/L;AlamarBlue法所得相同时间点的IC50值分别为507 mg/L、206 mg/L、172 mg/L、 154mg/L、95.2mg/L。两种方法所测得IC50值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AS 2B 细胞用RTCA 法测定染毒后12h、24h、36h、48h、60h 的IC50 值分别为131 mg/L、83.78 mg/L、65.37 mg/L、 53.98mg/L、51.23 mg/L;Alamar Blue 法所得相同时间点的IC50 值分别为148 mg/L、104 mg/L、 77.3mg/L、42.5mg/L、39.2mg/L。两种方法所测得IC50 值进行统计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CA 实时监测法与AlamarBlue法在相同时间点测定纳米氧化铜体外细胞毒性得IC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说明RTCA 实时监测法测定体外细胞毒性结果可靠,适用于纳米材料的体外毒性研究。 关键词: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AlamarBlue法;纳米氧化铜;MRC 5细胞;BEAS 2B细胞 中图分类号:R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07 0491 05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铜连续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方法:应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对不同接种密度(1×105、5×104、2.5×104、1.25×104/mL)的CHL细胞进行140 h连续测定,绘制不同密度CHL细胞的生长曲线。继而对不同剂量(0、2、1、0.5、0.25、0.125、0.0625、0.0313 mg/mL)的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不同作用时间的IC50值,绘制连续时间点IC50变化的曲线,以判定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结果:4种不同密度CHL细胞接种后,细胞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有所不同,其中5×104/mL密度最适合进行毒性效应试验。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染毒后,毒性作用起始时间为4~5 h,加入受试物后,前6 h的IC50值较高,且波动较大。从6 h以后,IC50值呈现明显下降,作用12、24、36、48 h的IC50值分别为0.1570、0.0511、0.0429和0.0168 mg/mL。结论:使用RTCA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测定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具有实用性。在纳米氧化铜对CHL细胞所产生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对染毒后4~18 h所产生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7.
顾雯  倪兆慧 《上海医学》2023,(9):580-584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包括一系列透析模式,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重急性肾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提供肾脏替代及支持治疗。可通过不同的溶质转运机制,以及透析液和置换溶液的使用来区分不同的CRRT模式。由于在如何开具CRRT处方、提供和优化CRRT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缺乏相关质量控制标准,使CRRT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回顾了CRRT的适应证和治疗技术相关的内容,包括CRRT模式、剂量、血管通路、抗凝和并发症。强调MDT团队的密切合作及加强质量控制,以提供安全有效的CRRT。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试验测评纳米CuO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离子化水平及其对细胞毒性贡献率。方法粒径为40和200 nm的近球型CuO纳米颗粒(CuO-NPs)用于测试。以超滤离心滤过液中铜元素的含量代表CuO-NPs的离子化水平。ICP-MS方法用于铜元素含量测定。细胞毒性试验设CuO-NPs(40和200 nm粒径)组、CuSO_4组、HPMC组和无处理组。在添加和不添加D-青霉胺(D-PA)情况下给A549细胞染毒,分别于染毒后6和24 h采用刃天青法测算细胞抑制率(IR)并计算离解铜离子对细胞毒性贡献率。结果在CuO-NPs-DMEM/F12体系中,40和200 nm CuO-NPs在孵育6 h时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分别为(3.6±0.1)和(2.8±0.2)mg/L,在孵育24 h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分别为(3.9±0.1)和(1.8±0.1)mg/L,上述两个时间点下40 nm CuO-NPs滤过液中铜离子测定浓度均显著高于200 nm CuO-NPs(P0.05)。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D-青霉胺情况下,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64.7%和47.2%,作用24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87.5%和70.9%。在不添加D-青霉胺情况下,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90.3%和69.4%,作用24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95.2%和86.0%。求得40和200 nm CuO-NPs对A549细胞作用6 h的离子化毒性贡献率分别为28.3%和32.0%,作用24 h的离子化毒性贡献率分别为8.1%和17.6%。结论 CuO-NP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发生离子化现象,离子化水平与CuO-NPs粒径和时间有关。离子化对CuO-NPs细胞毒性具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